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9年07月23日> > 总第201928期 > C2 > 新闻内容
潞安集团李村煤矿 集约高效现代化矿井建设提速
新闻作者:通讯员 李宁 毕艳忠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3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潞安集团李村煤矿自2018年竣工投产以来,克服地质条件日趋复杂、高瓦斯的多重挑战,加快实施“大矿、好矿、强矿”战略,瞄准安全高效目标,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增强自主创新力、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探索出一条系统推进集约高效矿井建设的特色之路。


“高标准”构建安全管控模式
      李村煤矿积极完善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结合生产实际,要求各生产业务部门建立本单位的安全评价体系,使管理体系更加贴近生产,贴近实际。大力实施“标准化+”行动计划,全面强化安全质量达标,力争年内进入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矿井行列。
      该矿坚持在员工队伍中狠抓“三个百分百”达标活动,实现全员达标;依托各级培训平台,开展常规培训、多媒体教学、实践操作等多元化教育培训,实现新上岗员工和转岗员工的100%培训,提升了全员专业安全技术水平。推行队组全程管理,建立队组全员从入井到作业地点、直至交接班出井的一整套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制度。今年上半年,全矿实现事故为零目标,安全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该矿认真落实 “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干部下井带班制、“三必到三走到”制度以及每月开展“逢零”隐患大排查,确保各级干部带头调查研究、生产指挥、安全管理“三个到现场”。上半年,副总以上领导下井带班1095人次,发现隐患6100条,科队长“三走到、三必到”1080人次,发现隐患3630条。
 
“高站位”构建技术创新模式
      作为刚刚竣工投产的新矿井,李村煤矿始终致力于打造一座集约高效现代化矿井,在科技创新和系统升级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地探索和实践。
      成功试验沿空留巷技术。沿空留巷无煤柱开采技术,可以实现多回收煤炭资源,少掘巷道,增加瓦斯预抽时间,确保回采工作面Y型通风,有效缓解抽掘采衔接紧张局面。通过100M试验,该矿掌握了沿空留巷工艺和矿压显现特点,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方案,对下一步应用沿空留巷无煤柱开采技术,建立适合李村煤矿的安全集约高效生产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数字智能矿山建设。该矿利用 “互联网+”,积极建设“一平台三中心”,建成了压风机房、主排水系统、井下中央变电所等系统的远程集中控制,实现了“无人值守”。同时,创新在1303工作面使用SAC型电液控以及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化生产,预计9月底实现从“自动化工作面”向“智能化工作面”升级。
      成功研制“闭锁+预警装置”。该装置可以实现当钻头温度达到设定值后自动闭锁风水通路,并反馈至钻机司机立即停止打钻。同时采取冷却措施,杜绝井下打钻着火事故。经过一系列地面模拟试验,6月18日,此装置在西翼胶带大巷试用取得成功。目前,该技术已经在井下全面推广应用。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矿累计生产原煤155万吨,完成计划的51.7%;完成瓦斯抽采量875万立方米,完成计划的69.4%;完成瓦斯抽采钻孔进尺18.4万米,完成计划的60.3%。各项主要经营指标均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高效率”构建人才管理模式
      多年来,煤炭企业并没有摆脱粗放型经营的模式,依靠增人出产量、提效益的管理模式根本并未得到改变。该矿着力构建减人提效的生产模式,逐步探索走出一条用人最少、效率最高的生产组织模式。
      完善“培训一考核一使用”机制。制定明确的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并根据生产实际安排技能培训。将职业技能鉴定和技能人才培养列入绩效考核,让更多的技术人才成长为技师、高级技师、首席技师。截至目前,该矿共有技师15人,高级技师5人,首席技师2名,中级职称以上人员105人,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超前规划人员定员、定岗工作。积极对全矿在册人员进行摸底统计,并完成了2019年、2020年及2021年科室、一二线队组人员定员定岗工作,超前规划各部门、各队组用人指标分配。
      开展“三优人才”评选活动。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了优秀管理员工、优秀大学生、优秀技能员工“三优人才”的评选活动。考评分申报、部门(队组)负责人打分、民主测评及综合考评,同时还设立了加分项及否决项。通过 “三优人才”的评选,为后备干部选拔提供了有力保证。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煤炭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