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井下巷道最前沿,机器轰鸣,机头旋转,他带领着全队工友兄弟攻克了一个个困难,开掘了一条条巷道,往煤海深处挺进;参加工作20多年来,他每月最少有25天、200多个小时工作在井下生产第一线。他说,“作为一名煤矿工人,看着自己参与掘进的一条条巷道里的乌金源源不断被地运往各地,心里很自豪。”
他,就是晋能集团长治公司三元煤业综掘队队长、党支部书记王卫宏。1997年,王卫宏来到三元煤业,在综采队和综掘队走过了23个春秋,2005~2008年连续被评为三元煤业安全先进工作者,2010~2013年被评为三元煤业优秀共产党员,2015年获得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2018年被评为全国煤炭系统劳动模范,2019年,获得“山西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初来乍到 迎难而上
艰苦奋斗、对标一流是王卫宏多年来一以贯之的信念。1997年来到三元煤业时,王卫宏还是一位不满二十岁的小伙子。彼时的煤矿井下工作环境和条件都很差,很多工作都需要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初来乍到,王卫宏有些吃不消,但他没有打“退堂鼓”,而是咬牙坚持,坚持天天干满点、月月出满勤,百米井下的最前沿留下了他忙碌的足迹。
遇到疑难问题,王卫宏总是刨根问底,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上网查询、向老师傅学习,持之以恒,他一点一点地积累着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得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逐步成长为大家公认的能人,并取得了工程师资格。
条件复杂最能锻炼人,环境艰苦最能成就人。10年的井下工作,给了王卫宏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攻坚克难的战场。他和自己所在的企业都在快速成长,他见证并亲身参与了企业成长的历程,付出了无数的艰辛和汗水。2008年,工作出色的王卫宏被任命为综采队机电副队长。“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王卫宏坦言。在担任机电副队长期间,他配合全队工作不断优化完善设备检修维护管理制度,做好全队设备的检修维护工作,保证设备完好率,保障综采队的稳产、高产。
从头再来 奋勇争先
2012年7月,王卫宏离开了15年之久的采煤队,来到综掘队担任副队长。新的岗位、新的环境,如何能够不辱使命?王卫宏认真思索了好多天。他紧紧抓住抓质量标准化这个“牛鼻子”,每天深入井下、深入现场,他首先要求就是做到文明生产,加强管线吊挂等质量标准化基础工作。“工程质量是工作的生命线,卡好工程质量关,才能为安全稳定的生产提供有力的保障。”王卫宏说。全队认真贯彻集团和长治公司推进质量标准化动态达标的要求,制定了“一工程一措施”和“五线管理”制度,责任到人、任务到人,抓细节,抓落实,在全队的共同努力下,综掘队现场质量标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综掘队奋战在煤海最前沿,工作进展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全矿的生产衔接。王卫宏干劲十足,在急、难、险、重关头总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实际行动感召着全队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2018年,根据生产衔接需要,综掘队施工的巷道工程较多,包括3303运输顺槽、3303切眼、4301运输顺槽、4301回风顺槽、4301切眼等巷道,在繁重任务的面前,王卫宏和大家相互鼓劲,斗志昂扬,顺利完成计划任务,全年开拓总进尺突破5000m,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实现了安全生产无事故。特别是施工4301运输顺槽时,由于顶板破碎、运料难、时间紧任务重,王卫宏带领全队职工加班加点,迎难而上,按期顺利完成了各项生产任务。
因地制宜 创新创效
综掘队近年来积极鼓励一线干部职工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技术创新,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和“五小”竞赛等活动,有效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井下现场工作环境多变,很多工作都不能因循守旧,必须因时因地技术创新。”王卫宏说。
多年来,综掘队的革新项目已达30余项。王卫宏带头的“掘锚机自移电缆槽”项目被评为市级一等奖;由他参与设计的“掘锚机与张拉千斤互连锁”项目获得集团技术创新二等奖;“掘锚机铲板防滑链”项目获市级三等奖。
原来的掘锚机供电电缆,因频繁行走,原先在巷帮顶板固定电缆跑道,每天需安排4人移设电缆跑道,电缆跑道挂在永久支护钢带上存在安全隐患,掘锚机行走时必须安排专人看护电缆,电缆跑道的滑轮还经常被卡住,损坏电缆,导致电缆绝缘降低,影响生产。为解决此问题,经过多次研究,王卫宏决定将电缆跑道改为电缆槽,电缆槽用皮皮夹固定在皮带机尾架上,掘锚机行走时牵引皮皮夹带动电缆槽行走,把电缆盘在电缆车上,拉架时安排一人铺设电缆即可。技术改进后,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巷道行人或行车也更加方便。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三元煤业,王卫宏从风华正茂的小伙成长为企业安全生产的骨干人才,对于未来,他充满信心,正如他在先进典型报告会上所说的,“以知促行,知行合一,带领全队职工真抓实干,以更加坚定的改革精神、更加坚定的实干步伐,推动各项工作有更大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