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咣、咣、咣”这是大锤敲击整修人车车门时发出的声响;“叮、叮、叮”这是大锤敲击拆卸矿车轮对时发出的声响;“呲、呲、呲”这是电焊枪焊接金属构件时发出的声响……
每天早上8时,这样的“交响乐”总会在阳煤集团五矿运输工区综合队矿车修理组准时奏响,这是杨志平与工友们忙得热火朝天工作的一幕。
今年48岁的杨志平是五矿运输工区综合队矿车修理组组长。他中等个子,语速很快,脸上满是岁月的痕迹。
杨志平组的任务就是负责巡检井下在用矿车的使用情况,做好人车、1.5T矿车、5T煤车、支架板车、平板车及底卸坑的日常检修和维护保养,因此,他常常浑身油污,而工作服早已看不出本来颜色。
1971年4月5日,杨志平出生于山西省忻州市西张乡东曲村,13岁那年,国家户籍政策改革,他们一家随着在五矿二处工作的父亲,迁移到了阳泉市矿区贵石沟。刚来时,一家六口人挤在集体宿舍。后来随着五矿的建设发展,周边社区不断发展,他们在苏村社区分到一套70多平方米的楼房,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
可天有不测风云,杨志平的父亲在井下工作中发生了工伤事故,伤好后,被调到了五矿维运队照看水泵房。这样家里的收入就少了。于是,刚刚结束中考的杨志平毅然放弃读高中的机会,把填报的志愿改成阳煤技校。他认为:“上技校学3年就能参加工作,这样能早点为家里减轻负担!”
1991年,20岁的杨志平从阳煤技校毕业,被分配到阳煤集团五矿通风工区厂房,负责瓦斯管的焊接。自此,他与氧电焊结缘。刚工作时,他只能给老师傅打下手,如领领材料、抬抬瓦斯管。师傅焊接时,他转动瓦斯管来调整焊接位置,还要抡大锤,将一些不平展的管路整平,更得对焊好的管做防腐处理,将瓦斯管归剁整齐。只有一天的焊接任务完成后,他才能用一些废管、边角料铁皮“练练手”。由于不能掌握要领和安全操作方法,他起初焊出来的东西只是“连在了一起”,根本“上不了台面”,有时还会被电焊弧光灼伤眼睛。“到了晚上,被灼伤的双眼钻心地疼,好几次我都想放弃了。可没过两天眼睛好了,就又忘了疼!”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杨志平轻描淡写地说。
就在“伤了好、好了伤”的反复中,杨志平的氧电焊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他开始自己尝试着上手进行热切割、焊接瓦斯管。刚开始切割管路时,他得先用粉笔在瓦斯管上画出切割线,沿着线圈用氧焊枪进行切割;后来,只要在需要切割的位置定个点,他就能用氧焊枪切割出平整的一圈。如今,他的氧电焊技术已经很娴熟,不仅做到了没有沙眼,而且焊好的成品硬度、强度都能达标,焊接点更是平整、美观。
1995年,杨志平被调到了运输工区综合队架线组,成了一名井下电钳工,负责井下大巷电机车架线、照明及开关的日常维护。大巷的照明都固定在离地面3m多高的位置,维护时要在来车方向悬挂红灯、安排专人警戒,登高作业还需要一人扶梯子,另一个人登高作业。杨志平说:“刚开始往上爬时,梯子晃晃悠悠的,吓得我两腿直哆嗦,可不爬上去工作就完成不了,只能硬着头皮往上爬。”
以前大巷运输使用的架线电机车每天在巷道中来往穿梭,动力来源就是机车上方的自动受电弓与架线接触导电从而驱动电机车运行,机车在实际运行中,自动受电弓与架空线摩擦就会使架空线出现磨损,有时还会出现接触不良的现象,如果出现电弧好会使架空线烧断,这样就需要对不完好的架空线路进行维修。在更换架空线时,要进行分区停电,穿戴绝缘防护用品,使用专用工具,踩在木头凳上完成更换作业,保证车辆的正常运行。
“杨志平他们组的工人都挺能吃苦的,虽然日常工作条件艰苦,但他们这么多年没有因为检修不及时而影响生产,检修质量也是杠杠的。”运输工区综合队党支部书记闫爱军这样评价。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由于一些从事氧电焊作业的师傅陆续退休,2000年时,综合队队领导考虑到杨志平精通氧电焊作业,就把他调到了修配组,干起了他的老本行。每天早上,杨志平都要对需要检修的车辆进行细致检查,了解车辆损坏的位置,匹配好需要更换的零部件。
矿车在井下运行,车辆开开停停,免不了前后碰撞,而碰头和弹簧可以发挥减震作用。而在维修矿车时,拆装车辆碰头却是一件很危险的工作。以前,检修工人要用撬棍穿过矿车上的两连环,一头压住碰头,另一头双人同时发力,利用杠杆原理,使碰头内部的弹簧压缩,这样才能拔出固定碰头的插销,然后取下碰头,取出损坏的弹簧。
使用撬棍更换车辆碰头及弹簧,对矿工的体力是一种考验,如果用力过猛,还会发生撬棍被别断的情况,威胁着矿工的人身安全。
杨志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琢磨动手做一个既能减轻劳动强度,又能保证安全拆装的工具。他与技术人员共同想办法、发明创造。考虑到钢板的强度和受力的大小,他们决定采用16mm厚的钢板,做一个固定丝杠与人车的支架,通过旋转丝杠顶动钢板挤压碰头使弹簧压缩,完成拆卸碰头的整个过程。后来,他又对支架进行了改造,将丝杠换成液压千斤,使他的发明创造更实用。
心有所执,方能成器。正是凭借这个小发明,在2018年集团公司举办的矿车修理工技术比武中,杨志平以3分16秒的成绩获得了第一名,同时荣获五矿革新能手的称号。
采访中,杨志平说:“工作中要是费时、费力,就会存在安全隐患。”现在,更换矿车轮对时,还是用大锤一锤一锤地砸,他准备再发明一个方便拆卸轮对的工具。
在杨志平身上,笔者看到了新时期煤矿工人的工匠精神,正是由于他们踏实务实、精致精细、执着专一,渲染了勤劳之美的精神原色,展现了创造之美的价值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