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弟弟的少儿读物里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大意是:有一个姑娘,因为肥胖和母亲过于古板的教育方法,使她从小就很不自信,导致她不合群,没有人喜欢她。至少她自己是这么认为的。长大后,她嫁给了一个比她大好几岁的男人,这是一个生活并不富裕,但心地善良且乐观自信的一家人,对比丈夫一家,她更加不自信,开始封闭自己,有时被迫参加一些公共活动时为了不扫大家的兴致,不给丈夫及其他家人丢脸,她假装特别高兴,有时还把戏演过了,反而适得其反……在这样的折磨中,她度日如年,甚至一度想到了自杀。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与婆婆交流如何抚养孩子时,婆婆说了一句“保持本色”终于解开了心结,让她明白自己原来的不自信、不快乐,完全是因为自己时刻想把那个自己认为不好的“自己”隐藏起来,使自己失去了个性本色。 这个本来是教小学生学会自信的故事,却对我触动很大。当我想用一种成人的口气去质问自己时,另一个声音却在反问:你保持本色了吗?瞬间,我被无限压小,压成一个儿童,因为我能记起的保持本色的时候,就只剩那么一小段了。 保持本色真的能让自己快乐、自信吗?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诚然,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加,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不断的褪色,又在不断的染色,褪去的是我们的本色,而染上的却是用来伪装外来之色。久而久之,本色已全然被那“外来之色”给遮蔽了,我们呈现给众人的却也并非都是真实的自己了。于是,我们的不快乐、不自信就产生了,因为人生标准的高度同化和被物质逆袭而造成的标签化,让我们把太多的目光积聚于本身是用来装点门面的物质追求之上,以至于我们经常用物质财富的多少去断定这个人是否快乐、是否自信。然而,当我们通过外在物质而断定出来的幸福、自信、快乐的人,并非真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因为我们看到了的依旧是他们的伪装色。 保持本色,说起来很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很难,这也就是有时人们为什么会抱怨活的没有自我。的确如此,当一个人融入社会之后,就从一个纯粹的自然人变成了社会人,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必须要服从共性。当然,这是社会文明的需要,是每一个存在于社会中的人所必须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然而,只是我们在履行义务和责任的同时,走的有些偏了,为了所谓的幸福生活、社会地位、富足享受而迷失了自己,越是想从社会中攫取更多想要的东西,就越来越多的给自己涂上伪装色,也使得自己越来越没有本色了。可想而知,一个迷失了自我的人,又怎么能快乐了。 想要活得快乐,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本色。在普世价值和道德价值之内,你原本是什么样,就呈现给众人什么样。我们追求更好的外表也好、职业也好、生活也好,这都是我们本性使然,只要它不超过一个度,不要让这一切成为你人生的全部,不要除了金色的财物,让自己的眼中再也没有别的色彩,这种追求就是积极性的、是良性的,而且,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奋斗的乐趣和体现自我价值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