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9年01月22日> > 总第201904期 > C4 > 新闻内容
“韧劲十足”成就“80后”工匠
新闻作者:通讯员 陈瑾 黄文洲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22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冬去春来,寒来暑往,他愿意在此停泊。这一泊,就是近十年。数十年如一日,一点一滴,韧劲十足,他诠释了什么叫持之以恒,什么叫精益求精。他用实际行动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就是霍州煤电晋北能化汾源煤业公司机电运输技术员张磊。   

锲而不舍 苦练技术本领
      1987年出生的张磊是一名名副其实的“80”后,2010年7月,他来到霍州煤电,刚参加工作就被分配到晋北能化汾源煤业公司机电运输队,至此,这个年轻的小伙儿就与机电技术结下了不解“情缘”。
初到煤矿,面对轰鸣的机器和复杂的工作环境,张磊有些迷茫,但他深知自己的工作坐标应该定在这里,生命的火花应该在这里闪耀。于是,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成了他持之以恒的目标。当别人在工作之余尽情享受生活时,张磊的业余时间却与一页页图纸和一本本晦涩难懂的专业图书打交道。他走到哪儿学到哪儿,井下的每个角落都有他工作的身影,每个师傅都是他“穷追不舍”的对象,凭着一股子韧劲儿,他很快掌握了机电运输的实操技能。
工作中常常会遇到难啃的“硬骨头”,每每这时,张磊身上的韧劲儿就会被激发出来。为了全面掌握机电技术,面对汾源煤业公司矿井机电设备管理现状,利用4年时间,他先后对矿上所有设备核心程序进行了下载编译,完成了矿压风注氮机、架空乘人装置三菱控制程序的优化修改,使主井架空乘人装置与主井强力皮带实现了电气闭锁及机械闭锁,为压风机配备了风包温度保护和超温报警停机保护。同时对原煤运输系统三部皮带变频器西门子控制程序进行了破解和重新编写,实现控制模块的通用化,有效降低了设备故障率。   

不畏困难 掌握核心技术
      2012年,矿井为了大力提升改造辅助运输能力,创新使用了齿轨车、单轨吊辅助运输设备。面对这些新设备、新事物,张磊不怕困难、主动请缨,全面承接齿轨车、单轨吊辅助运输设备安装任务。面对技术经验缺乏的现状,他连续三天三夜没有出井,饿了啃几口饼子,渴了喝几口矿泉水,与职工一同抬轨道、搬配件,经过一个月的加班加点,终于比计划工期提前10天圆满完成了齿轨车、单轨吊安装任务,且安装标准化水平达到了全集团公司先进水平。他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多次向德国厂家技术人员请教和现场学习,最终全面掌握了齿轨车、单轨吊的机械原理。
进口齿轨车安装投入使用了,但是高昂的检修维护等费用却令人咂舌,于是,张磊的韧劲又来了。他一方面详细制定了齿轨车维护保养方案,另一方面结合现场使用情况,对照图纸,反复论证,创新地将电磁阀、滤芯、传感器等进口配件更换为国产件,将普通运料车改造后代替进口专用板车,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的现状,有效降低了设备使用成本,累计节省维修保养费用约80万元。

满腔热诚 带出过硬队伍
      2016年后半年,拥有着丰富的辅助运输技术经验的张磊亲自带领汾源煤业公司齿轨车安装小队,赴晋北煤业公司开展辅助运输齿轨车的安装工作。面对该矿井底车场转弯多、还不能影响生产的实际,他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很快带领队伍完成了该矿副井普轨改齿轨的技术改造工作,受到了兄弟单位的一致好评。
2018年,以张磊个人命名的“张磊技术服务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他怀揣着一分“匠责”,不仅亲自代课、教学,而且还为工作室树立了“技术创新,交流研讨,攻克难关;技术服务,有呼必应,有急必帮;技术培训,专业引领,言传身教”的工作宗旨。通过开展师带徒“1+3”工作制度,即每月培养3名一线专业技术能手,以保证矿井机电系统的有序运行。他还带领着工作室成员攻坚克难、锐意创新,完成了单轨吊气动打压泵、回转式悬臂式卸料机、强力皮带机头操作间等多项“五小”创新工作,并配合厂家技术人员完成运输下山强力皮带远距离变频控制系统的创新应用,仅此一项就节约安装费用50余万元,每月节约电费10万元。
从参加工作至今,张磊从一名“菜鸟”成长为熟悉各种机电设备性能的技术“大拿”,从普通按钮、开关的检修到复杂的自动化变频控制手到擒来,不论是“五小”电气还是大型设备,只要有他在,设备运行也就没问题,他个人也多次被集团公司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技术标兵荣誉等称号。
“我辈既务斯业,便当专心用功”,笔记本扉页上的这句话,许是张磊这名“80”后“匠人”对“匠心”和“匠行”的最好诠释。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煤炭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