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0日开始联合试运转,2019年1月15日转入生产矿井序列,小西煤业是赶上了扩大释放先进产能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山西阳城阳泰集团小西煤业董事长张阳胜感慨地说,“安全、高效、生态、智慧已成为新时代煤炭能源企业变奏的主旋律。” 2005年12月26日,60万吨规模矿井举行奠基仪式;2011年,120万吨生产能力重组整合项目拉开扩容再建序幕……在艰难坎坷的矿建道路上,小西煤业以“满足生态要求的低损害、满足环境友好的低排放、满足高质量发展的科学产能”为坚守底线,规划设计加注“绿色元素”,项目推进不留“环保欠账”,安全高效与生态文明矿井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推进,高标准建设起了一座安全高效生态文明矿井。 绿色“组合拳”: 护出一片“碧水蓝天” “我矿从井下产煤到煤炭运输环节,再到地面工业广场,每个细小环节都进行了全产业链的无尘化处理。”小西煤业总经理许路介绍道。 近几年,小西煤业在建设矿井期间,不断进行创新改革,井下生产区域推广应用了巷道自动化喷雾系统、爆破自动化喷雾装置;皮带运输线路坚持定期洒水防尘,各传输转载点坚持使用喷雾洒水装置;在筒仓上安装起布袋除尘装置,在放煤口安装了喷淋装置;地面运煤系统封闭管理,并安装了两台袋式除尘器。在噪声较大场所加装了消音装置;对工业场地、小西至贾寨公路每天进行多次洒水降尘;对排矸车辆加盖苫布,排矸路每天洒水降尘;厂区货运出入口设有轮胎清洗机器……该煤矿基本实现了井下生产不扬尘、传输运输不抛洒、工业广场不起灰、矿井产煤不见煤。 此外,为减少和杜绝水、气以及矸石对大自然的污染,企业对生产生活污水进行了循环利用不外排,更换了两台节能环保型燃气锅炉以减少气体污染,对矸石进行了综合利用和非正常情况下的荒沟填埋处理。在矿井规划和施工建设期间,水土保持方案对工业场地内的植物保护措施进行了优化处理,地面绿化布置以工业场地场前区为绿化重点,形成花园式广场,厂区内乔、灌木相结合,常绿、落叶相结合,为花园式矿山的浓墨重彩描绘了厚重的底色。 依靠科技创新: 滚动实施“能效倍增”计划 “为认真落实《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要求,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我公司在矿建过程中,着力在瓦斯利用、‘一通三防’和机电等领域寻找实施‘能效倍增’计划的‘落力点’和‘突破口’,”许路若有所思后说,“建设高效矿井,重在依靠科技力量的支撑,节约能耗,实现能效倍增。” 小西煤业着力在瓦斯利用上找出实施“能效倍增”计划的突破点。建设瓦斯发电站,每年可利用井下抽采瓦斯气1000万立方米;实施燃气锅炉瓦斯利用新项目,每年可节约资金200万元;开发瓦斯民用燃气,直接输送至用户端,以解决矿厨房及小西村的民用燃气。同时,实施空压机余热利用改造工程,利用余热保障职工洗浴,每年可节约资金200万元。 在“一通三防”上点燃安全高效矿井建设的“双引擎”。不断加强小改小革,积极推广应用行之有效的通防技术,推广应用了主扇变频调速装置、局部通风机排放装置等多项创新改造成果。变频调速装置降低了电耗,延长了风机的使用寿命。局部通风机安装排放自制铁质排放装置后,节约了原软排放三通的成本,提高了循环利用,降低了使用成本,保证了局部通风安全;隔爆水袋挂钩改造,为企业节约资金约8000余元;反向风流逆反装置改造,为企业节约资金3000余元……一项项创新成果的应用,不仅为安全管理工作注入了新活力,也大大降低了矿井“一通三防”基础保障工作的运作成本。 唱响机电低耗节能“重头戏”。地面非防爆场所全部采用新型S11系列变压器,井下采用技术先进的干式变压器,该型变压器绕组采用了新技术和新标准,使变压器损耗大幅降低,与老型号S9系列相比,空载损耗平均下降30%,年运行成本下降11.68%,提高了变压器的运行效率,节约了用电成本,年节约电能15万KWh,年节约电费10.2万元;电网电压提升新装线路及其连接装置,降耗9.8%,节约电能13.5万KWh,节约电费9.3万元;配套安装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现变压器功率因数为0.83,安装无功补偿后功率因数预计可达0.97以上,变压器负荷总功率约为7600KW,可节约电能5.5%,年节约电能220.7万KWh,年可节约电费150.08万元。淘汰高能耗绞车、抽放泵、局部通风机,年节电16.5%,年节电45.3万KWh,年节约电费30.01万元。井下运输系统优化改造,高能耗设备更新改造后,可节约电能10%左右,淘汰高能耗无极绳绞车、刮板输送机、带式输送机,年节约电能15.53万元;井下照明系统安装使用LED照明灯500盏,年节电量约15万KWh,年节约电费约10.35万元。采用变频技术更新改造主通风系统,总功率500KW,可节电21%,年节约电能91.98万KWh,年节约电费63.47万元。通过各种电力节电技术改造,企业年节约总电能约423.98KWh,年节约电费总计约292.55万元。 “以矿井正式转产为契机,小西煤业下一步要立足自身实际,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推动企业向清洁低碳、集约高效、延伸循环、生态环保、安全保障等方面转变,打破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实现企业绿色高效生产。”张阳胜总结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