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历程的阳泉三矿,从1907年山西商办保晋公司将其命名为“第三矿厂”起,到2018年阳泉三矿已走过111年的风雨历程。
贡献巨大的阳泉三矿,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累计生产煤炭2.4亿吨,荣获80多项国家、省部级荣誉,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历尽沧桑的阳泉三矿,迫于资源枯竭,所属主要采煤矿井已相继关闭,转入回收生产期,可采储量仅剩622万吨。6000多名在册职工、7000多名退休职工实现无缝对接过渡期长、牵扯面广,生产经营和职工安置困难重重……
面对困境,阳泉三矿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经过研讨和职代会征集意见,形成了开发工业旅游项目的共识。聘请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对项目进行实地调研,编制可研报告,经论证:阳泉三矿的工业遗存“天赋”优良。井工煤矿的立井、斜井、平硐3种开拓方式并存,井下4万米巷道及配套设施完善,是难得的工业“活遗产”“活文物”。现存14个方面的百年核心物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体验价值和研究价值。
随着2018年11月21日阳泉三矿被位列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和同年12月18日捧回“国家工业遗产”牌匾,标志着阳泉三矿这座百年老矿,通过对工业遗存的保护利用开发,迈出了浴火重生的步伐,也成为我省首家成功申报国家工业遗产的煤矿。此次阳泉三矿被认定为国家工业遗产的核心物项有:一号井平硐,二号井斜井,裕公井斜井及附属巷道绞车房,竖井主、副井等为标志的集中提升区,贾地沟矿井遗址,东丈八井(阳泉三矿二坑)遗址,以一号井+780、裕公井+660、竖井+606、竖井扩区+550共4万余米的四个水平巷道及其附属设施为标志的物料运输区,与石太铁路连接的选煤专用铁路为标志的煤炭外运区,以洗煤厂及附属设施为标志的洗选加工区,以大垴沟瓦斯抽放泵站为标志的瓦斯集采区,以阳泉三矿中学、职工学校为标志的文化教育区,以蒙村降压站为标志的电力供应区,以退坡窑洞为标志的职工集体宿舍区,以马家坡主扇机房为标志的矿井通风区,保晋公司档案,三矿井下巷道图纸。
今后,阳泉三矿将依托矿区、厂房等片区筹划建设煤炭工业文明遗址公园,并将该遗址公园打造成具有游客接待和服务功能的“城市会客厅”,将百年老矿打造成我省工业旅游的新名片,为煤企转型发展提供新动能,创造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