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历经千沟万壑,征程豪迈,铸造无限辉煌。 时间忠实的记录下了河曲旧县露天煤业成长的“足迹”:2012年5月开工建设,2016年6月完成竣工验收,正式成为生产矿井;2018年1月,公司通过山西省煤炭工业厅二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矿井验收;同年8月,公司通过山西省环保厅组织的300万吨/年环保竣工现场验收;同年9月,公司通过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特级安全高效矿井(露天)验收。 如今,站在更新的时间节点上,河曲旧县煤业势如大漠雄鹰,展翅高飞,未来可期。 顶层设计 登高望远“布全局” 出矿区不远,有一处山头,站在山头,可以将整座矿井尽收眼底。河曲旧县露天煤业董事长孙百锁常常会到这里站上一会,他对记者说:“站在这里,你会感到责任所在,才能感到一座矿意味着发展,更有几千个家庭的希望,建设好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带兵作战,讲究谋篇布局,做企业更是如此。河曲露天煤业自开工建设以来,就始终以安全开采、绿色开采、先进开采、协调开采、高效开采和清洁转化为主线,走出了一条“政治建矿、员工建矿、科技建矿、环保建矿、绿色建矿”之路。 政治建矿,和中央、省委主张“齐步走”。按照省委省政府“提高煤炭供给体系质量、推动煤炭产业优化升级”的思路,和山煤集团“新时代、新山煤、新征程、新崛起”的愿景,秉承“扛起社会责任、建设绿色矿山”的建矿理念,公司在建设矿井及生产经营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完善“管党治党统领、运营制度约束、监督执纪问责保障”三个体系,推动从严治党、从严治企落到实处,同时把全面从严的纪律要求和责任压力传导到基层,发现问题、形成震慑,推动发展、促进改革,为企业政治生态持续好转、经营发展稳步向好提供了坚强保障。 员工建矿,共建“矿荣我荣”的命运共同体。员工是矿山的主人。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不断开展教育培训、考试考评、岗位练兵,团结带领员工坚定理想信念、加强政治建设、提高道德水平、提升专业素质,全面打造一支以企为家、岗位为重、奉献第一、进取争先的员工队伍。 科技建矿,让矿井插上腾飞的翅膀。把科技建矿作为根本。严格按照初步设计规定,按照“一矿、一坑、一面”的原则,规范有序地进行作业,拥有健全完善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生态重建、安全生产等系列规章制度和保障措施,实现了开采规范化、机械自动化、煤炭清洁化、装备现代化,采区现场作业机械化程度达100%。2017年11月,经山西省煤炭工业厅批准,公司产能成功提升至800万吨/年;2018年8月,公司顺利通过山西省环保厅组织的环保竣工现场验收。 环保建矿,让蓝天永远留在矿山。配套建设了处理能力25m3/h生活污水处理站和处理能力100m3/h矿坑水处理站各一座,通过两个污水处理站的稳定运行,确保将工业广场及矿坑积水等矿区范围内的废水处理达标,并全部用于洒水降尘及绿化用水。配备了洒水车、喷雾抑尘车对采场、排土场及运输道路进行洒水降尘,从而控制采掘、运输、排土作业时产生的扬尘污染。采用三项泡沫灌浆方式提前进行灭火,避免了因开采火区冒烟而对周围大气造成污染,同时也为露天矿火区治理提供了示范样本。安装了4组空气能热泵机组用于职工洗浴,大大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节约能源、改善环境质量,并具有十分显著的节能效益、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 绿色建矿,向“绿色银行”要效益。按照“借你一片荒沟秃岭,还你一片原野绿洲”的理念,在采矿设计之初就将排土造田作为前提,选择四处远离井田的沟壑作为外排土场,不惜增加外运距离增大剥离费用,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沟壑纵横的面貌。截至目前,公司已复垦土地面积达3980亩。在排土达到标高后,在部分平盘上种植了刺槐,土地恢复为林地,同时在坡面选择种植耐旱、生长期短、根系发达的植物,如紫穗槐、油松、柠条等,目前公司绿化面积总计1530亩,投入资金1100万元。在企地关系方面,公司本着“办好一个企业,造福一方百姓”的宗旨,累计投入6.3亿元用于周边村征租地补偿,有效带动了周边乡村脱贫致富,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深度融合。 安全建矿,始终将“安全第一”作为建矿根基。在实际工作中,牢固树立“安全为天”的理念,始终坚持“四化”建设的主线,即“基础管理制度化,职工培训全员化,现场管理规范化,安全文化多样化”,落实各级安全责任,强化现场管理,注重安全投入,不断提高安全保障能力。从建矿至今,公司未发生一起重伤及以上安全事故。2018年9月,公司成功通过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特级安全高效矿井(露天)验收。 管理为本 综合施策“提质效” 数字不会“造假”,数据不会“骗人”。从该矿报送山煤集团的1~9月份生产报表显示可以看出,规模性指标实现了“三增”,即产量增、销量增、剥离量增;经营性指标呈现出“一降三增”的情况,即原煤完全成本降、综合售价增(含增量锁价协议)、销售收入增、利润增。 一降六增“红利”的背后,其实是该矿不断加强企业管理,注重企业发展的结果。 全面推行契约化管理。对原煤完全成本79.23元/吨进行了二次分解,由公司经理分解到各业务经理,再由各业务经理分解到各科室,逐级签订《契约化成本管控目标责任书》,形成自上而下的成本管控体系。 进一步优化生产系统。控制采剥比,严格执行投入与生产论证制度,每项采掘工程开工前,都要进行认真的经济技术对比和分析,以减少投资失误。同时定期召开剥采技术分析会,讨论地质结构、出煤方案和资金投入情况,重点研究复杂地质结构,把无效的剥离降到最低,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积极开展物资回收复用和修旧利废工作,开展技术合作提高自修能力,通过聘请厂家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将原需外修的车辆等设备由矿机电科自修,减少外修费用,同时加强用电管理,每月约节省费用12.5万元。 优化资金结构,降低财务费用。根据公司日常资金需求,进一步统筹资金用途,优化资金结构,降低财务费用。通过资金预算管理,合理利用资金,削减不必要的资金项目支出,争取把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 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严格控制差旅费、招待费、办公费等可控费用,将差旅费用等各项指标细化分解至各科室,同时将指标落实情况纳入绩效考核管理。降低采购成本,供销科在集团入围单位价格的基础上,选取三家单位进行议价,进一步降低材料费用,力争库存物资成本比计划降低10%。完成主辅分离,对食堂、绿化、保洁、锅炉、变电站、污水处理站等委外运营,减轻主业负担及费用。 积极推动“三项制度”改革。绩效考核方面,实行了新的《2018年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对全矿所有科室分科室职责、科室协作、重点工作、科室业绩、管理指标五个方面进行全方位考核。干部选拔方面,公司先行先试,按照“全员化、公开化、透明化”的要求,通过资格审查、综合测试(包括笔试、面试答辩、民主测评)、组织考察等程序公开选拔了机电运行队后备干部。 加强煤炭销售管理。制定相关销售制度,规范销售流程,根据集团销售分公司下达的《煤炭产品调运通知单》和日计划向客户发放提煤单,将客户拉运计划(商品煤品种、数量)通知各业务部门(生产指挥中心、保卫科),各业务部门根据煤场装车流程和部门职责,相互配合,完成每天的发运任务。采用新技术,提高工作效率。新建磅房安装了监磅系统,每台电脑控制两台地磅,既节省了人力,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通过手指口述的培训方法,大大提高了司磅员的业务技能和整体素质,创造了自建矿以来日销与日过磅的最高纪录。 煤质管理不放松。制定相关煤质管理制度,完善了煤质管理流程,从采运配装等各环节进行煤质管控。选煤科负责煤质化验;生产区负责原煤采剥生产、分装分运中的煤质管理;生产指挥中心负责煤场煤质管理。可销售商品煤煤种和高低卡煤配比由供销科牵头选煤科、生产指挥中心根据化验室的化验单确认,选煤科煤场插牌销售。 造福社会 责任+担当的“绿色典范” 群众的幸福指数就是企业的发展指数。一个有温度、有责任、有担当的企业,其中一项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企业的发展成果能不能由社会、职工共享”。 截至目前,公司复垦种植2980亩,坡面生态治理1000亩,外排土场占地面积占比由原来的35%~40%提升到80%以上,实现土地增值5亿元。同时,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实施以来,公司共征、租地6000余亩、复垦造地3980亩;大大增加了基本农田面积,2018年公司投资460万元,完成500亩山区水浇地的改造,为后煤炭经济时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依法合规地为矿区周边老百姓支付各种补偿款6亿余元,人均收入达到10万元,提前实现了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梦想;投资6.3亿元,完成何家也等3座村庄共2520村民移民搬迁,实现了矿区周边百姓几代人的“进城梦”,为他们今后的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工程的建设,逐步将实现矿区其余6村3400口人的移民搬迁。工程完成后,将采用“公司+农户”、以土地入股并按股分红等群众自愿的模式,可安置当地农民工2000余名,带动矿区2乡16村6638人,507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致富,人均增收约2000元;公司生产建设以来累计为国家上缴各类税费14亿元,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通过“山煤人”的不懈努力,实现企业转型发展、群众脱贫致富、服务地方经济的三重目标,呈现出了改变生态环境、发展清洁能源、利用农业科技、带动造血扶贫、推动区域致富等五大特色。 坚持“高标准起步,跨越式发展”的治企理念,在打造绿色矿山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 全员“齐上阵”,合力打造绿色矿山。公司专门成立以董事长、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绿色矿山建设领导组,并配备了专职的环保副经理。邀请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专家为公司编制了《绿色矿山建设方案》,通过对全公司员工进行培训,将绿色矿山建设的标准与认识深入到每个职工心中,实现全员参与。 加强土地复垦,实现循环经济发展。坚持“边开采,边复垦”,排土平台达到标高后,将采区表土覆盖于排土场最上层。在起初土壤肥力较弱期依靠种植黄芥、苜蓿等植物,通过压青、秸秆还田、过复还田等多种方式复田。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除释放大量养分外,还可以转化成腐殖质,其根系腐烂后也有胶结和团聚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肥力。在后期土壤肥力恢复后,开始大面积种植土豆、玉米等农作物。截至目前,已复垦土地达2800多亩,不但有效治理了排土场扬尘,而且通过农业生产增加了经济收入,为将来还地后百姓增收创造了条件。 加强绿化种植,对排土场进行有效治理。在排土达到标高后,种植了刺槐,将部分平台恢复为林地。同时在坡面选择种植耐旱、生长期短、根系发达的植物,如紫穗槐、油松、柠条等。加大种植密度,对固坡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大风起兮云飞扬。过去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也注定成为河曲旧县露天煤业发展史上灿烂而又辉煌的一页。眺望未来,还将不断书写更多精彩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