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榆泉煤矿位于山西省河曲县城南约25公里,井田面积29.8平方公里,保有地质储量9.31亿吨,可采储量6.04亿吨,矿井核定生产能力500万吨/年,现开采10#煤层;矿井采用“主副平硐+回风斜井”综合开拓方式,单水平开采;矿井地质条件简单,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属于中等型,属于低瓦斯矿井。 河曲县域内核定生产能力500万吨的矿井不算多,上榆泉煤矿恰好是其中之一。截至11月21日已经实现连续安全生产4056天的上榆泉煤矿,在安全管理上精益求精、持续发力,2017年9月顺利通过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组织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验收,跻身于第一批国家煤矿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矿井行列,不仅如此,它还是煤炭工业特级安全高效矿井以及山西省科技创新“双十佳”煤矿。当然,按照上榆泉煤矿矿长郝相应的说法:“除了安全管理工作要力争不折不扣做得更好,上榆泉还要在安全文化上多想办法,在绿色发展上多动脑筋,在承担责任方面多作贡献……上榆泉还可以做到更多!”
强化“特色管理”:
筑起安全生产的“铜墙铁壁”
安全是煤矿生产永恒的主题。安全工作搞得好,在安全管理、安全文化建设上必定都会用力颇深,富有自己的特色,上榆泉煤矿也是如此。
近年来,围绕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这个中心,上榆泉煤矿以落实各级政府监管要求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切入点,强管理,抓预防,保安全,深入细致地做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确保矿井安全生产平稳运行的良好态势。
“我们认为,安全管理的方式方法、技能技巧虽然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始终是持续夯实安全管理基础的不二法宝,而强力抓好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则是煤矿确保稳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多年在煤炭行业“摸爬滚打”的郝相应如是表示。
除此之外,上榆泉煤矿还非常注重构建双重预控机制。他们按照“人、机、环、管”四方面风险点,对每个岗位、每个环境、每台设备进行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并将辨识卡发放到每位员工手中供学习所用。同时,建立矿、业务部门、区队、班组、岗位五级隐患排查治理和分级管控体系,认真开展定期巡检、动态巡查、专项检查、步行检查等多种方式的隐患排查工作,重点从作业行为、工艺设备、作业环境和措施落实等方面,对井上下各大系统进行全方位排查,坚持做到“全覆盖、零容忍、严监管、重实效”;坚持采用“PDCA”的动态循环模式,通过自我检查、自我纠正和自我完善,正在建立健全一套持续改进的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
当然,为把安全工作抓得更加到位,上榆泉煤矿的得力法宝还有很多,加快煤矿“四化”建设步伐、大力推进科技兴安就是其中之一。上榆泉煤矿历来重视信息化矿井建设,在之前布设千兆工业以太网,建成工业视频、人员定位、矿压监测等10大监测监控系统的基础上,今年又投资新建井下无线调度通讯系统,可实现井上、下互联互通,开创井下通信新模式。同时,对调度工控系统进行改造,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并对综合自动化系统进行改造,添加子模块,集成系统平台,可在调度室对主运输胶带机进行远程启停等操作。
在上榆泉煤矿,4G网络不仅在井上信号特别好,而且在井下也开发出越来越多的功能。目前,上榆泉煤矿将井下4G信号、微信扫码、流程学习进行有机整合,率先推出“流程学习公众号”+“流程学习二维码”等全新模式,将各区队所涉及流程分设备、分工种制作成二维码,悬挂到现场各个工作位置。从而构建新的网络学习平台,突破流程学习时间、地点的局限性,实现标准作业流程随时查、随时看、随时学,成功打造流程学习“微课堂”。此外,上榆泉煤矿现在正在研发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安全生产标准化),预计年底可以使用,利用4G手机与这个信息平台进行融合,可以随时获取各种信息的推送、随时随地查询各种安全信息。
在狠抓安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上榆泉煤矿越来越认识到注重“人本管理理念”、大力提升职工技能对于安全生产的基础作用。他们认为,没有高素质的作业人员,自然条件好的实现安全生产也是撞大运,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最基础的“人本管理理念”,依靠培训来提高和保证各类作业人员综合技术水平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目前,结合新时代特征和煤矿企业自身现状,上榆泉煤矿正在以提升员工队伍安全意识和能力为核心,通过持续创新培训方式和手段。以全员化、精细化、数字化、共享化、卓越化、主题化培训为途径,建立亲身体验、有“氧”互动、知行合一的培训新模式,着力建设实操培训室,规划有典型电气设备模型展示教学区、综采工作面主要设备仿真教学区、主要巷道仿真模型区、设备原理视频教学区和VR全景演示区,计划2019年上半年投入使用。
力争青山绿水:
上榆泉使出了“浑身解数”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强化环境保护的表述,已经激发了“上榆泉人”建设更加绿色、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矿井的热情和激情!
上榆泉煤矿高度重视绿色矿山创建工作,特别是忻州市政府将本矿定为绿色矿山创建试点单位以来,他们正在全力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创建工作,委托山西景源程环保科技公司编制《绿色矿山创建实施方案》,并通过市绿色矿山创建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评审。并积极推进矿井水升级改造、煤泥减量技术改造、矸石胶带输送系统等重点环保工程建设,确保按时建成高标准绿色矿山。
上榆泉煤矿2003年开工建设,2005年5月开始进入联合试运转,2006年10月通过整体验收,矿井投产至今的12年时间,也是上榆泉煤矿始终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方针,扎实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的12年!
按照“绿色、智慧、共享”的绿色矿山建设基本要求,上榆泉煤矿在“绿色”推进过程中,坚持实施科学有序开采,全面降低对矿区及周边环境的扰动,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生态产业;在“智慧”推进过程中,不断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和自动化设备提高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通过对生产中各主要环节实施动态实时监测与控制,将矿山生产维持在最佳状态和最优水平;在“共享”推进进程中,通过将资源、人才、技术、资讯、职工分级共享做到社会和谐。
矿井基建时,上榆泉煤矿就高度重视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2003年7月31日,上榆泉煤矿获得国家环保总局《关于上榆泉矿井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意见的复函》(环审【2003】194号);2006年7月20日,上榆泉煤矿通过国家环境保护局的现场验收;2009年1月23日,黄河水利委员会以(黄许可【2009】4号)文批复上榆泉煤矿一期工程入河排污口设置。目前,上榆泉煤矿各项环保手续齐全。
为强化环境保护工作日常管理,上榆泉煤矿成立以矿长为组长,各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制定煤矿《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环境保护工作检查考核管理办法》《环保设施运行管理办法》等16项环保管理制度,完善环保检查考核机制,并与各单位工资挂钩;促进煤矿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提升和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
近年来,上榆泉煤矿积极适应新的环保标准要求,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先后对燃煤供暖锅炉脱硫除尘系统、矿井水处理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新建生活污水处理站和厂区雨污水收集系统,规范矸石排放处置,确保各类污染物达标排放。为减少煤矿开采对地表土地及生态环境的破坏,上榆泉煤矿按照《土地复垦方案》与《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采取边塌陷边治理的方式,通过地企联合组织对塌陷耕地、林地等进行复垦治理,对损毁的道路、堤坝、沟渠进行修复,对工作面采动塌陷区进行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效果。
参与精准扶贫:
“上榆泉人”积极行动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而精准扶贫就是实现“中国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节点。
“河曲是国定贫困县,也是今年要求摘帽的县,我们上榆泉煤矿既然把根扎在了河曲,就应该更加努力地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把精准扶贫的工作做好、做到位。”郝相应矿长表示。
目前,上榆泉煤矿共派出2名“第一书记”和3支驻村工作队,分别在5个村子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自去年以来,上榆泉煤矿共开展希望工程“一元捐”公益助学活动2次,开展扶贫捐款活动1次,累计筹集捐款42000余元;开展农村“送温暖”活动6次,累计捐助衣服1000余件,捐助物资12000余元;今年投入近8万元钢材,为曲峪村贫困户制作玉米晾晒架15套,有效改善贫困户户容户貌。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中,上榆泉煤矿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派出自己的精兵强将,数名政治过硬、年富力强、能扎根基层的党员干部冲在了第一线。而张国强,就是其中的一个。
初到河曲县沙泉乡红崖墕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张国强,当时看到的是一幅这样的场景:这个又远又偏僻的小山村,自然条件不是很好,属于半农半牧村,下辖1个村民小组。全村虽然只有现有64户、16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却有超过一半的户数、将近半数的人口,达到34户71人。村民收入渠道单一,主要来源为种植与养殖。红崖墕村年人均收入还不到2500元,这个数目远远比不上张国强在上榆泉煤矿时一个月的工资多。
担任“第一书记”两年来,张国强千方百计联系协调,协助村“两委”不仅建起红白理事会、村级卫生室,还建起容量为100立方米的蓄水窑、面积达400平方米的集雨场。两年的时间里过去了,红崖墕村已新修水平梯田215亩,无线网已接到户内,200千伏光伏发电和500平方米山药储藏窖已正式启用……由于业绩突出,张国强先后荣获“河曲县2017年模范农村第一书记”“最美乡村干部”“沙泉乡优秀共产党员”“忻州市2017年度优秀驻村工作队队员”等荣誉称号。
可喜的是,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以来,上榆泉煤矿广大干部职工已经越来越认识到,扶贫攻坚不仅仅是那几个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事情,也是1000多名“上榆泉人”共同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大为增强。
安全永远在路上……建矿以来,上榆泉人始终坚持初心不改抓安全,在一个个“从零开始,向零奋斗”的历程中,创新思维,勇于尝试,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转变成一个个悦动的音符,跳动在百里煤海。他们以安全的名义,用责任、担当,在新时代里奏响了一曲恢弘的矿山“平安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