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矸石之扰,恰是阳泉人之痛。
当沉睡的煤炭陆续开采,掺杂着近20%的煤矸石也随之而来。阳泉这座典型工矿城市的“黑金”照亮了万家灯火的同时,自己却伤痕累累。地表水下沉、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环保欠账,严重影响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特别是煤矸石治理,一直是当地政府的老大难问题。
在极其严峻的环保压力下,一堆堆煤矸石更像是一处处难以治愈的旧伤,隐隐作痛。顽疾还得下猛药。在获得地方立法权后,《阳泉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呼之欲出,彰显地方特色的条款就是将煤矸石治理制度入法,用法律手段保卫蓝天。
煤矸石:
山西“小老大”的烦恼
阳泉古称“漾泉”,位于山西省东部,是一座典型的工业城市。该市领导干部经常用山西“小老大”不乏幽默地表述阳泉的基本情况。“小”则是指面积小、人口少;“老”则是中共创建第一城;而“大”则是煤炭贡献大。作为全国最大的无烟煤基地,阳泉贡献煤炭的历史已有百年之久。
山西五大煤炭集团之一,阳煤集团就坐落在这座小城。最早的煤矿于1906年开始开采,后陆续建设煤矿。该地区一直都在进行高强度的煤炭开采,为我国的经济发展默默地做着贡献。据阳煤集团三矿总经理刘兴和介绍,经过50年的采掘,仅三矿的煤炭开采量高达2.4亿吨。
与此相应,随煤炭一起出世的煤矸石也越积越多,因无利用价值,只能堆放在阳泉东西的两山之上。据不完全统计,阳泉境内的煤矸石至少在3亿吨以上,占地面积1.6万亩,大大小小矸石山高达149座,位于两山之间的阳泉城无情地被矸石山“围城”。
煤矸石“围城”犹如重兵压境,破坏力极强,除占用土地外,空气、土壤、地下水、植被生态都会受到恶劣影响。煤矸石中夹杂硫磷成分,夏季常温下便会自燃。呛鼻难闻的硫磺气体弥漫在山下的阳泉城区,难以消散。由于矸石山处于上风向位置,即使有风也无济于事。这严重影响着市区空气质量,长期困扰着生活在这里的居民。
直到现在,该地区煤矿新产生的煤矸石,每年以1700万吨的速度递增。而现有的煤矸石再利用生产企业,年消化率不到30%。矸石山治理的难度不断加大,城市仅有的生活空间和环境容量被侵蚀和挤压。
历史账:
一处处难愈的旧伤
从20世纪末,阳泉各级政府及煤炭企业向煤矸石“宣战”的动作从未停息。可惜,“围城”现状终难改变。
矸石山“围城”属于历史环保欠账,主要是因长期粗放式和高强度的煤炭开采而造成。起初,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淡薄,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却忽略了环境破坏的严重性。煤炭资源大省山西,被煤矸石困扰的不仅是阳泉地区,全省各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
随着人们的环保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国家关于环境保护政策不断出台,煤矸石治理一步步上升到政治层面。虽然政府部门一直号召“谁污染、谁治理”的基本思路,但效果不太明显,尤其是煤炭基地,无法摆脱这一大污染源。据资料显示,影响阳泉空气质量的颗粒物成份中,煤矸石是最大的污染源。
“矸石山治理在摸索中前行,一是引进新技术,发展新型产业,让煤矸石再利用。二是用相对科学的方式进行分层碾压,黄土覆盖,最终整体绿化、恢复生态。”阳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永忠说。
近年来,阳泉市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充分让煤矸石等废物资源循环利用,全市建成3家矸石电厂和5家较大的矸石砖厂,但这些企业对煤矸石的年利用不到300万吨,仅占到该市年新增煤矸石的近1/6。
而大部分企业只能采取“边污染边治理”的路子,从2006年开始,上级政府给予阳泉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的政策支持,利用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全面掀起了煤矸石山综合治理攻坚战。在此阶段,该市累计投资金近3亿元完成了26座、4300亩退役矸山治理任务。
昔日的“火焰山”披上绿装,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但从2013年8月起,省政府暂停提取煤炭企业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和煤矿转产发展资金,资金链断裂,矸石山治理进度整体放缓。
顽疾无法根治,“围城”之痛,痛彻心扉。新旧矸石山在阳泉的高海拔处交替成堆,烟雾横空,整个城市显得“黯然失色”。
地方法:
一剂治顽疾的良药
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提出生态文明发展新理念,“青山绿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植入人心。大气污染治理上升到国家政治高度。酝酿成熟、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环保指标考核成为各级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资源型地区的地方政府,环保压力更大。今年5月份,阳泉市政府因环保不达标,被生态环境部约谈。
其实,近年来,阳泉市委市政府开展了一系列的环保整治工作,效果也很明显。特别是抓住省委、省政府加强采煤沉陷区治理和固废堆积治理问题的战略机遇,年初确定了20个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示范工程,也是市政府确定的10件民生实事之一。
11月8日,在阳煤集团三矿的矸石山治理现场,记者看到,大面积裸露的煤矸石已被黄土覆盖,治理后的坡梯型山体将植树造林,恢复生态。“矸石山治理项目年底确保完工。将来这里要打造成生态游园,成为当地老百姓的休闲场所。”刘兴和向记者透露。
2016年5月,阳泉市人大获得地方立法权。首部出台实施的《阳泉市城市绿化条例》,就是针对环保方面,为全市实现“五城联创”保驾护航。
“地方立法要突出特色,要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张永忠强调,用法律条款引导与促进环境改善,才是污染防治工作的基础。
为此,在阳泉市人大多次组织专题调研矸石山治理情况,组织法律界专家进行讨论、论证,为地方立法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即将出台的《阳泉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中,第三章第一节第十八条的内容引人注目。“煤炭企业应当按照环保标准综合利用和处置煤矸石,优先和积极推广煤矸石井下充填开采技术,有效控制地面沉陷、损毁耕地,减少煤矸石排放量。煤矿、洗煤等企业应当全部利用或者安全处置当年产生的煤矸石,对长年堆存的煤矸石采取安全环保措施,进行无害化处置,并按照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范等要求进行煤矸石堆场的生态保护与修复,防治煤矸石自燃对大气及周边环境的污染。”
“鼓励单位和个人利用煤矸石进行井下充填、发电、生产建筑材料、回收矿产品、制取化工产品、筑路、土地复垦等活动,实行就近利用、分类利用、大宗利用、高附加值利用,加强全过程管理,提高煤矸石的利用量和利用率。煤矸石综合利用应当符合国家环境保护相关规定,达标排放。”
“该条款正是突出地方立法特色,通过反复推敲而制定的,既抓住了污染防治的“牛鼻子”,又为破解矸山围城之困提供了法律武器。”阳泉市人大常委会城环委主任王玉明告诉记者。
日前,该条例已经阳泉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正在报请省人大常委会批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