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潞安集团180项目(180万吨/年高硫煤清洁利用油化电热一体化项目)实现满负荷运行的消息,一夜间成为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在国庆节前向祖国献上了一份“大礼”。
为实现180项目满负荷运行,该集团煤基清洁能源公司从“只有一流队伍,才能实现一流管理、掌握一流技术”的要求出发,以队伍素质提升为根本,在管理上杜绝跑冒滴漏,在技术上力解“四炉联运”遇到的技术难题,取得了明显成效。
素质提升:一个也不能差
今年以来,面对系统实现满负荷运行的重大任务,该公司以“掌握一流技术、打造一流队伍”为根本,以“工艺技术、机电仪表、安全环保”三项内容为切入点,建立了分厂自主培训、业务部室主动帮扶指导、培训中心整体监管的“三级管理”培训新模式。通过“干部上讲台”、“师带徒”、“班后素质提升”、业务部室专项培训等方式,逐步构建了全员素质提升大格局。紧密结合现场生产实际,将安全规程、生产操作、工艺指标、设备管理等列为重点培训内容,做到答疑解惑在现场、示范操作在岗位,有效提升员工的现场操作水平。同时,该公司还创新推出了现场微视频教学、厂区扩音系统定期讲解等“网络+”教学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在寓教于乐中确保学习走脑入心。
“跑冒滴漏”:一处也不能有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跑冒滴漏”看似小,却足以致使整个系统瘫痪,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堵住了跑冒滴漏,也就给系统正常运行上了“保险”。
在全力推进180项目满负荷运行工作中,煤基清洁能源公司以“一处也不能有”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杜绝“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
建章立制,顶层设计。从公司层面编制了《煤基清洁能源公司防泄漏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各业务部门、各分厂的管理职责和责任范围,并先后出台实施现场巡检、限期挂牌整改等具体措施,形成了公司层面抓“面”、部门层面管“线”、基层班组盯“点”的“一张网”管理系统,做到了“跑冒滴漏”随时发现、随时处理,以及漏点不复发,为满负荷运行奠定了根基。
建档立项,逐项消除。公司通过建立“跑冒滴漏”档案,对漏点的位置、发现时间、漏点的大小、责任单位、处理结果等进行明确标定,对每一处发现的漏点进行“身份识别”,做到了“一个漏点一个档案”,确保每处漏点有追溯、可查询、有人管。
挂牌督办,整改到位。针对每一处“跑冒滴漏”,该公司全面实行“红黄牌”制度,对于需要紧急处理的挂“红牌”,对于72小时内未处理的挂“黄牌”,暂缓处理。处理期间不仅要做到对漏点区域进行最高安全警备,还要对整个系统提高安全管理级别。仅9月15日~10月15日一个安全管理周期,该公司就处理各类油气、汽包管线、外管蒸汽漏点1132个,处理率达95%以上。
“四炉联运”:一步也不能错
四台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壳牌气化炉同时运行,这本身就是一道难度系数极高的“方程式”,要想得到最终的答案,每一步都不能出错,反之一步错将会步步错。
该公司紧紧围绕“大装置、大系统、大平衡、大安全、大调度”工作主线,紧盯关键环节,通过实施重大技术改造、优化工艺流程、建立问题档案等措施,攻克了诸如气化炉循环气压缩机、气化炉废水和循环换热分离器等一系列制约大系统稳定运行的瓶颈问题。通过加强煤质管理、原辅料库存管理、分厂工艺指标管理等措施,确保了“四炉联运”平稳运行。
针对试生产期间来煤水分大、配煤指标偏差大等问题,该公司成立了煤质攻关小组,定期深入储煤现场实地调研,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制定相应措施;安排专业人员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为气化炉用煤寻找备用煤源,并组织试烧,检验效果;制定了煤质管理办法,对来煤、配煤、供煤系统做到全流程规范管理,同时制定了系统高负荷运行下来煤库存管理办法,保证了各种变化条件下气化炉都能够稳定运行。还根据项目试运行阶段原辅料实际消耗情况和现场存储能力,编制了《原辅料及产品库存管理规定》,保证原辅材料正常供应。
从打通全流程到实现满负荷运行,对于180万高硫煤清洁利用油化电热一体化项目只是刚刚起步,面对未来,煤基清洁能源公司还将不断创新系统管理、强化过程管控、紧盯薄弱环节,实现项目的“安、稳、长、满、优”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