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8年10月23日> > 总第201837期 > C8 > 新闻内容
以安全的名义掌舵“生命之舰”
新闻作者:本报记者 卢洁 牛建国 通讯员 牛燕平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23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全是企业永恒不变的主题。作为潞安集团的一座功勋矿井,一颗载入中国煤炭发展史的煤海明珠——潞安集团漳村煤矿以保持超长周期安全生产零事故的记录崛起于三晋大地,跻身于集团的强矿、好矿之列。
  在一个个“从零开始,向零奋斗”的征途上,漳村煤矿紧紧围绕集团“369”安全管理体系这一主线,坚持“管理、装备、素质、系统”四并重原则,在创新、消化、吸收、升华中完成着一次又一次华丽的蜕变,追寻着它的足迹,看看一座老矿如何以安全的名义,掌舵生命之舟……
  筑牢安全之基
  织密管理之网
  安全是生产之基。面对“今天的漳村矿已经不是过去的漳村矿”这一命题,在矿井“从浅部开采向深部开采,从低瓦斯矿井向高瓦斯矿井”两个转变中,如何确保矿井安全生产是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完毕后集体思索的首个课题,破解的第一难题。漳村矿以管理创新破解安全难题,形成了具有漳村特色的“125”安全管理法,密织起一道牢不可破的安全管理之网。
  一条主线:即以开年首场安全大戏——“安全工作会”和红头“安全1号”文件为标志,依托“年度安全责任分解,月度计划与总结,六个安全日报”为载体,将安全压力层层传递,将安全责任目标落实到分管、落实到科室、落实到队组;明确目标要求、明确完成时间、明确责任人。
  两个核心:创新推出“科队自主抓安全,个体自主抓安全”(培育心智模式)两个核心。科队是抓安全的主体,第一责任人。为了充分激发和调动科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漳村矿探索形成了“岗位自律、班组自控、队组自管、科室自监”的“四自”管理模式;“个体自主抓安全”即以追求员工心灵安全为目标,创建了心理咨询站,每月定期举办心理咨询专题讲座,培养职工阳光心态,定期释放心理压力,建立起了一支抗压力强,心态健康的本安型员工队伍。
  五个抓手:对标管理是提升管理的有效手段,漳村矿按照“行业化对标提管理,行业内对标提水平”的办法,瞄准管理经验丰富的兄弟矿井,全面开展对标提升自我管理水平;创建包保小组,发挥生产科室专业知识过硬的优势,组建了由业务科室正职任组长,关联科室技术骨干任组员的“包保小组”,每周深入包保队组、深入井下围绕着“包安全、包质量、包任务、包环境、包出勤”为重点进行包保和重点帮扶。班组是企业的细胞,细胞安则企业健。在激活班组活力方面漳村矿独辟蹊径,推行班组安全评估自控管理机制,实现了“全员岗位达标、人人岗位安全、班组个个自控”的目标。按照“每月一主题,每月一提升”的思路,紧紧围绕矿井安全生产短板,开展了“补齐短板、提升标准”的专项整治活动,让安全标准成为习惯,让习惯符合标准。在全矿生产队组全面推行工艺写实制度,通过写实的手法,将当班的上岗人数、作业地点、开工时间、作业流程、具体项目、遇到问题、故障处理等进行全程如实记录并形成写实报告,查出症结,对症下药。
  发挥装备优势
  科技保驾护航
  装备是实现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漳村矿充分发挥数字化矿山优势,在加大引进先进技术装备的同时,全面构建起“环节简、系统优、用人少”的集约高效新模式,为矿井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快速化掘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是漳村矿多年来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该矿在“掘支锚探连续平行作业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实现了重大突破,形成了“快速掘进漳村模式”,实现科技集约高效,减人提效目标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实践,又率先引进了集团首台掘锚机。作为国内煤巷、半煤岩巷一种快速掘进装备,其集割煤、装载、输送及支护为一体,可满足不同巷道断面高效掘进的同时,实现割煤与锚杆支护同步作业,极大地提升了掘进支护效率,生产现场作业环境得到根本改善,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消除了安全隐患,实现了“科技保安”的初衷。
  作为全国首座数字化矿山,漳村矿充分利用数字化建设成就加快升级万兆以太环网,搭建信息高速公路为突破口,为矿井系统集控打下了坚实的硬、软件基础。智能化排矸系统的建成投用,将彻底结束人工捡矸历史,全面实现捡矸自动化,“无人车间”将成为漳村矿一张新的科技名片。大面积引进喷漆机器人、焊接机器人、冲洗机器人,有效改善了员工作业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了智能化减人。井下所有采区中央变电所、中央泵房、架空人车系统、空压机房全部实现集中控制,无人值守。喷吹煤洗选引进、安装了点检系统,绞车房、风机房等关键岗位运用了故障自我诊断系统,大幅减少巡检、值守人员数量。矿井通讯联络系统全面从3G向4G迈进,井下人员位置分布、运行轨迹,重要指标参数、井下所有作业地点生产状况,作业环境实时上传至调度指挥中心,音频、视频实现超高速传输;辅助运输系统机车全部实现精准定位,高效编组运行;邕子风井智能化系统和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智能化矿井雏形初现,集约高效、减人提效、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漳村矿走在了潞安集团乃至全省同行的前列。
  提升员工素养
  打造“本安型”队伍
  员工安全素养是排位第一的素养。为了全面提升全员安全素养,漳村矿创新开展了“六个一”工程,掀起“人人学、季季考、优秀奖、落后罚”的热潮,迅速补齐了安全素养短板。
  每月一本书。为了在全矿干部职工中营造读书“日日学,日日进”的浓厚氛围,漳村矿以开展每月一本书活动为载体,由分管矿领导每月结合各系统实际,围绕安全管理、传统国学、经典管理、文学艺术等书目精挑细选出一本好书推荐给本系统干部职工,要求员工利用业余时间精研细读,并在每月月底组织开展“读书分享会”,交流读书感悟,分享读书心得,共品读书收获。
  每月一讲堂。每月定期邀请分管矿领导、专业副总担任讲师,以技术讲堂为载体,重点围绕生产亟需破解的专业瓶颈问题、行业技术标准、安全生产难题、技术薄弱点等主要内容,针对性地开展授课,在有效破解生产难题的同时,加快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升级。
  每季一论坛。为了更好地开阔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视野,紧跟煤炭科技前沿技术的发展潮流,每季度会定期举办一次技术论坛。论坛邀请驰名业内的专家学者到矿进行专业交流,现场指导。专家学者在带来了煤炭行业最新科技信息的同时,打破了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思维定势,培育了自我攻克技术难题的能力。
  每季一对标。对标做为一种科学高效的管理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追捧。漳村矿创新形成了双对标“一书两会三表”运行机制,“一书”即《“双对标”管理计划书》,“两会”即每月一次的月对标专题会,每季度一次对标推进会;“三表”是月对标进度表、季对标评价表、年对标成果表。从无到有,从粗放到精细,月月推进有进展,季度个个有评价,年度总结有成果。
  每季一培训。在漳村矿每季度一次的干部培训雷打不动。结合当前干部队伍实际,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围绕着管理水平提升、丰富专业知识、解读大政方针、破解生产难题四个主题,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文化学者、知名企业家到矿传经送宝,解疑释惑,有效提升了广大干部的专业素养和理论知识。
  每季一考核。为了加快员工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漳村矿以全员考试为载体,每季度进行一次分类别、分层次的全员考试,考试成绩将纳入“差异分配,差别激励”,实现与工资收入挂钩,打破了“考好,考不好,不一样;学,不学,不一样;参与,不参与,不一样”的固有模式,真正实现了考核动真碰硬、奖罚分明,使干部职工参与学习、参与读书、参与进步的热情空前高涨。
  “系统抓安全,
  安全抓系统”
  当前的漳村矿面临着“从浅部开采向深部开采;从低瓦斯矿井向高瓦斯矿井”两个转变,顶板、瓦斯、地质防治水成为制约矿井安全生产的“三座大山”,漳村矿牢固树立“系统安全才是真的安全,系统管控才是最有效的管控”的理念,按照“系统抓安全,安全抓系统”的思路,从容应对三大挑战,破解三大难题。
  顶板支护是井下生存空间的营造者,是安全基础中的基础。漳村煤矿当前的煤炭埋深在从原来的浅部200-300米向480~500米埋深全面转移,受地应力持续加大,顶板危害异常突出,巷道变形严重。漳村矿按照“生产条件转变,理念先转变”的思路,专门举办了顶板支护技术论坛,邀请国内所有流派顶级专家到矿传经送宝,加快广大技术人员理念转变。加快从设计源头超前着手,在水平大巷超前预留煤柱从原来的25~30米,升级为55~60米。在巷道支护强度加大方面,该矿以加大+480大巷支护强度为抓手,在新区所有主要大巷,将锚杆支护强度从原来的335#,升级为500#,锚索密度布置从2-1-2形式,加大为3-2-3方式布置。针对新旧采区交接处巷道修复采取了注浆、喷浆,锚网+U29联合支护方式,确保了巷道一次修复,一次达标,有效破解了顶板难题。
  在从低瓦斯向高瓦斯矿井转变过程中,该矿先后完善了《炮掘瓦斯管理特别规定》、《特殊工序管理规定》;建立了瓦斯值班管理体系,加大井下重点环节、变化环节瓦斯管理。从源头设计上更新升级了综采工作面通风方式,在2601综采面首次采用“U+高抽”通风方式,在2505综采面首次采用“W”型通风方式,在2308综采面采用揉膜技术,进行延空留巷。在合理布局通风系统方面,该矿在一级瓦斯区域28采区建立了“一进两回”通风系统。引进了先进瓦斯参数测定仪、含量测定装置等装备,提升瓦斯变化精准预测率;安装了“瓦斯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实现了瓦斯数据监测从人工向自动化监测的转变。创新推出了《通风系统调整票管理制度》,对通风管理从制度、人员、流程、预期风量进行了标准化管理。
  地质防治水是矿井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漳村矿刚性执行“预测预报、探掘分离、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原则,充分利用物探、钻探、化探技术手段查清水文地质。建立和完善了“查、治、施、管、检、结”六位一体的防治水工作体系。针对地面老空水、承压水、顶板水、地表水等各类水害威胁,采用“突出重点、分区管理”实现“四水共治”。在回采、掘进工作面按照“采前评价、采中查疑、有疑必探、有水必治、有治必评、不评不采”的思路,做到水文地质条件不清不采,水害隐患不治不采,排水系统不完善不采。同时,还构建了“漳村矿精细化透明地质平台及地测危险源预警系统”,建立了“水位自动观测预警系统”,根据矿井水分布情况,在井下多个地点建立水位观测站;“化探实验室”为科学决策,有效预防重大水害事故的发生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安全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安全工作永远在路上。新一代漳村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以生命的名义,精准掌舵生命之舟,正在续写漳村矿安全生产新的传奇……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煤炭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