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8年10月16日> > 总第201836期 > C8 > 新闻内容
三次交道
新闻作者:张文强 李文龙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16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一生中总会遇到一些事、一些人,而总有一件事或某个人会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触动心灵深处。
  而我想要说的是,有一个人,8年的时间里,我和他仅打过三次交道,虽然我们没有过多的交集,但他的精神却让我感动,给予我鼓励,也一直影响着我,不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
  8年前,我因工作需要,调到了潞安集团常村煤矿安监处。那是2010年春天,我第一次见到他——芦志刚。当时,由于矿区的整体规划,生产科室暂时要从办公楼搬入宿舍楼办公,就在我们搬家的时候,有了简短的一面之缘。当时,我负责在办公楼前协调车辆运输,就在工具车驶离的间歇,我发现身旁站着一个人,一副黑瘦的面容,穿着普通,看上去是在负责看守东西。闲着也是闲着,于是我便和他攀谈起来。
  他操着一口带有黎城味的普通话,如果是在某个公共场所,我还以为他是一位搞建筑的农民工。正在闲聊中,工具车回来了。他提出要借用一下工具车,反正我们的东西还没搬下来,于是我就同意了。在装车过程中,他们单位的一名职工来到我们跟前,叫了一声“芦总”。“什么,芦总?通风科科长?不会吧?”我脑袋有点懵。看着他风风火火一件一件往车上搬东西,我觉得有点不真实。科长自己看守东西,自己搬东西,还和我借车,这,这,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是我第一次和他打“交道”,对他的印象就是——朴实、低调。  
  2012年初,芦志刚担任安监处副处长,成了我的直接领导,这是我第二次和他打“交道”。
  那是他刚到任没几天,我值班,按照规定我应留守在办公室,但由于我有点发烧,更多的是感觉不会有什么事发生;即使有事,现在通讯这么发达,电话随时都能联系到我,我便回宿舍休息了。
  第二天,我提前半小时就到了办公室,还没等开门就听见有人喊我名字。听声音就知道是我们“领导”,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但我认为,值班期间,也没发生什么事,心又“放”了下来。可让我没想到的是,他对我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你觉得可能事不大,可一旦井下出现特殊状况,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问题往往出在最薄弱的环节上。身体不舒服可以请假,让别人值班嘛!”刚开始,我还想争辩,可是看着他认真、严肃的表情,我顿时没有了“较真”的劲头。虽然还有些不服气,但心里已经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自从那次事情后,让我认识到,身处困境,应坚强面对。从此,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不为别的,只为自己经过苦难磨练后的平淡。三个月后,芦志刚因工作需要,调离了安监处,而他“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一直影响着我,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时间从人生的点滴中走过。转眼到了2018年4月初的一天,我们单位几个人到漳村煤矿调研学习。这次又偶遇了芦志刚,此时的他已是漳村煤矿矿长。
  刚踏入他的办公室,办公桌上摆放的一张合影照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在交谈中,我得知这是他和漳村煤矿的一名老安全协管员荣改改的照片。当时,我有些疑问,但因为有好几年没见面了,办公室的气氛又有些拘谨,欲言又止。在谈话中,有人提及了那张照片,想不到,所有人都打开了话匣子,你一言,我一语,热烈地谈论起来。这时,我才知道荣改改30年一心扑在安全协管事业上的光荣事迹。在心里,我悄悄地为荣改改阿姨竖起了大姆指,为她点赞!同时,我也注意到了芦志刚的表情,一脸的严肃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滔滔不绝的感动。我听到他口中最多的一句话是:“人不论做什么,只要坚持不懈,多听、少说、多做,一扇扇机会之门就会为你打开。”
  那一次,他像一位老师教授我们如何做人干事。
  听着他的谈话,我仿佛感觉他是在批评我,我后背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浸湿。我想,其他人可能也和我的感触一样吧!而他说的每个字都深深地刻在了我们心里。
  这是我和芦志刚第三次打“交道”。简短的见面结束后,我思绪万千,那句话久久萦绕在我的耳边。我想,如果有件事要让我去做,那就是洗去心中的那份私念,克服困难,战胜自己,去享受奋斗的过程!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煤炭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