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处在沁水煤田腹地,是全国闻名的“煤层气之都”,也是全国煤层气抽采利用最早、最火热的地区,到2009年,煤层气产业已形成勘探开发、集输、液化、民用燃气、工业燃料、瓦斯发电、汽车加装煤层气等产业化、商业化的开发利用体系,开始向建设全国最大的煤层气开发利用基地目标挺进,但在红红火火的采气大军中却没有一家晋城本土企业,受煤层气矿权等因素影响,守着沁水煤田富集煤层气的“气都”晋城犹如一个巨人被绑住了手脚。
作为地方国企,能否在已由央企主导、已成体系化的煤层气开发利用中占得“一席之地”?如何在“气化山西”中体现晋城本土企业的责任担当?搭乘山西试点的“快车道”,2010年1月7日,兰花集团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土资源部、山西省政府办公厅相关文件和晋城市委市政府的指示精神,按照高碳产业底碳发展、黑色产业绿色发展、高危行业平安发展、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率先组建起晋城市第一家煤层气企业——山西兰花煤层气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煤矿井下瓦斯地面预抽放、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
上马煤层气,兰花集团已在无奈的等待中足足滞后了十年。对于煤层气开发利用这一新兴产业来说,矿权、技术、资金是“瓶颈”,管理创新是“课题”。兰气先从煤矿井下瓦斯地面预抽放项目起步,找出“落脚点”,把大宁区块作为第一个“主战场”,合理预抽放和开发利用大宁区块煤层气资源,保障大宁煤矿的安全生产。2010年9月13日,获得伯方区块煤层气矿产资源勘查许可证,成为全国首家获得煤层气资源探矿权的地方国企。2012年4月7日,取得“四气”从业资格。同年7月23日,首口生产井正式出气并成功点火,煤矿井上瓦斯抽放项目由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标志着兰花集团在煤层气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有了“落脚点”,唱了“热场戏”,接下来的“大戏”应该如何去“演”?一靠技术引领,二靠管理创新,三靠奋力拼搏。
机制创新:
集聚人才 强化管理
技术创新,人才是关键。兰气以打造技术创新型企业为目标,用“自培养、招人才、引进来”的办法,通过公开招聘和接纳对口大学毕业生、高薪聘请同行业中优秀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合作引进河南理工大学煤层气课题组技术支持等渠道,不断进行人才聚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由总工带队参加晋城市煤炭煤层气工业局组织的每月一次同行业技术交流,走出去向优秀企业学习先进经验,把行业专家请进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不断强化和提升人才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2016年出台了《全员竞聘上岗方案和实施细则》,在兰花集团所属子公司中第一个实行全员竞岗,确定了8名副总、13名部门负责人,同时按照“向生产一线倾斜,向技术人员倾斜”的原则,采取自由组合、择优录用的办法,完成了全体员工的重新定岗工作,还将工资待遇向生产一线倾斜,向技术人员倾斜,新聘请了3名高水平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充实到重要的工作岗位,进一步优化了人才配置,创优了机制环境。自2010年企业组建到现在,人才队伍已从当初的20余人壮大到200余人,为企业走技术创新壮大发展之路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力量支撑。
党建引领,管理创新。党总支紧紧围绕项目推进和生产经营一条主线,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群工作的政治优势,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把“三基”建设作为党建工作重点,为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保驾护航;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发展企业文化,凝聚企业力量,增强企业活力;坚持重大决策“四同时一监督制度”,开展创建一流支部活动,努力把党建工作内嵌到企业安全生产当中去,为企业发展护航助力。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提升内部管理。重新确定了工程事业部等15个部门,工作量化绩效考核,树起绩效考核的工作“指挥棒”;在加强现场管理的基础上实施全面精细化管理,将内部管理精细到工作流程、人员动态、招投标、项目资金、全面预算等各个细节。拓展销售渠道,实现产销平衡。牵住产业链下游销售环节这个“牛鼻子”,不断拓展客户和优化客户结构,现已基本形成了以国新能源、大宁发电为主、其他终端客户及自有终端为辅的立体式,动态化销售网络,通过建立动态化的价格调整机制、灵活机动的销售政策,实现了产销平衡,有效提升了销量和盈利能力。把安全作为管理中的首要工作来抓。严格执行“六严禁”“十规定”“三保险”、领导干部值班带班和关键岗位24小时值班制度,加大隐患排查和整改力度,强化安全技术培训,实现了企业组建以来8年长周期安全生产无事故。环境治理一时一刻也不放松。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稳定达标排放,连续8年无重大环境污染责任事故及重大污染纠纷发生。
技术引领:
节能增产 降本增效
“煤层气生产区域点多面广,对单个生产井的管控能力不强且日常单井巡查及记录数据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通过使用智能远程控制系统,可节约人力资源,对生产井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煤层气生产的最大产能。”采访中,生产部部长陶占盛向记者介绍了智能远程监控系统在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和远期成本上的诸多优势。
目前,兰气对9口水平井及109口垂直井全部安装了智能化远程监控系统,人工现场巡井工作量单井可达一周不巡井,自动化减员约25人,人工成本降低200万元/年,降低巡井车辆费用12万元/年;通过对已实施智能化远程监控的生产井产气情况分析,现9口水平井自2015年开抽后提产效率高,产量提升明显,日产气稳定在16.3万Nm3/天,其中单井最高产量达到3.3万Nm3/天,新开抽的垂直井应用该项技术后达到了3个月提产2.5万Nm3/天的效果。
智能化远程监控系统应用只是兰气技术创新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企业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在项目建设推进和生产经营的多个领域都进行了技术课题研究、技术成果应用和管理模式创新,达到了节能增产、降本增效的目的。创新供电模式,对上黄片区7口水平井由联网供电改为“孤岛供电”,即与湖南力宇燃气动力公司进行合作,力宇公司负责投资建设约定界面的一切煤层气发电供电配套设施和运行维护,用电方负责供电所的土建部分工程建设并在力宇公司投资回收期内提供限价气源,达到了用电方省钱省力、双方合作共赢的目的。更换往复式压缩机为螺杆式压缩机,该项技术改造完全自主进行更换机组,有效降低了南上片区系统压力,每天增产达到3000方左右,通过后期运行数据分析,能耗大幅降低。合理选择抽采井型,上黄片区根据地质条件采用多分支水平井抽采,平均单井日产量达到2.1万方,其中最大单井日产量达到3.3万方。自2011年起就与河南理工大学合作,全力推进山西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多级压裂水平井技术的课题研究,并结合西河片区的实际地质情况进行试验性实施了一口多级压裂水平井的钻采,日产量达到1.5万方,取得了预期效果。
项目建设:
强基固本 适度扩产
从2012年7月23日煤矿井上瓦斯抽放项目首日生产井正式出气并成功点火,到本年末项目197口井全部完成备案;从2013年南上片压61口直井系统工程全面进入试采气,到2014年第一口多分支水平井正常排采;从2016年第一口重大专项多级压裂水平井开始试排泵,到每一个场地、每一种井型的项目标准化建设,兰气的项目建设都是在稳扎稳打和不断的技术创新中进行目标推进。
有着坚定信念和顽强毅力的兰气人靠人才队伍壮大和技术创新引领的“两翼”助力,攻克一座堡垒,向前迈进一步,一步一次推进,一年一个目标,在前进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滚石爬坡,愈挫愈勇,愈战愈勇,各项工作齐头并进,项目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成果。截至2017年底,南上片区60口直井(LD-003#停抽)正常排采,日均产气量为5.4万m3;上黄片区7口多分支水平井正常排采,日均产气量为15万m3;西河、演礼片区119口直井陆续开抽,多分支水平井LDP-01、多级压裂单支水平井LDP-02均正常排采,日均产气3.3万m3;南上压缩站、下川加油加气站、梨川加气站、大阳加气站相继建成投入运营;南上片区完成集输工程,上黄和西河、演礼片区完成全部管线施工工程,3座集气站已完成建设;上黄二期等其他项目正在加紧进行。
生产经营:
自我造血 滚动发展
伴随着项目建设的深入推进,兰气的煤层气抽采、集输、压缩、销售等能力也在一步步提升和增强,企业也得以一年年发展壮大。特别是在2016年以来,企业牢牢抓住国家煤改气政策所释放出的政策红利,以“强基固本、适度扩产、自我造血、滚动发展”指导思想为引领,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筑巢引凤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内设部门,工作流程和人员配置;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力度,点燃创新发展新引擎;狠抓企业党建和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氛围;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激发职工的内生动力,企业发展迸发出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工程项目稳步快进,生产经营持续发力,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的大突破。2017年全年累计产气量7527.87万m3,同比上升42.04%;实现销售收入9715.73万元,财政补贴426万元,合计10141.73万元,同比上升38.91%;实现了建企以来第一次扭亏为盈;各项生产指标全线飘红,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截至2018年8月底,生产经营年度工作目标提前完成,提前实现了产销双过亿的年度奋斗目标。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所产气量满足了区域内生产和居民生活的用气需求,为“气化阳城”“气化晋城”“气化山西”做出了贡献。
扬眉吐“气”,幽兰溢香。在“气都”晋城滞后了十年才向煤层气产业挺进的山西兰花煤层气公司,经历8年多的筚路蓝缕,已经发展成为兰花集团转型发展、绿色发展新能源板块中的中坚力量,开了“气都”晋城本土企业进军煤层气开发利用产业的先河,已经和正在成为“气化山西”、引领能源革命的“生力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