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8年08月14日> > 总第201830期 > C5 > 新闻内容
阅尽风云 巍然屹立 砥砺奋进 科技兴安
新闻作者:本报记者 王波 奕宁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14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泰山隆安煤业,一个蜗居大山深处的煤矿企业,先后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授予“特级安全高效矿井”、“先进煤矿”荣誉称号、被中国安全生产协会评为“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被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工人先锋号”、被山西省煤矿安全监察局评为“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被山西省煤炭学会授予科技创新“双十佳煤矿”和“示范矿井”……当记者看到自2010年以来,泰山隆安所取得的长达435项的各种荣誉,心中只有叹服。
  “泰山隆安是依靠科技进步,优化生产布局,提升装备水平,才能逐步实现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谈及泰山隆安的发展历程,董事长张钢举如是说。
  
信息化智能化
既是长矛又是坚盾
  在采访展开之前,记者首先了解了一下泰山隆安煤业有限公司的资料:这是2009年晋能集团抓住煤炭改革发展的历史机遇,整合原保德县四座地方煤矿成立的大型煤炭企业。公司位于保德县桥头镇桑园村,井田面积20.32平方公里,矿井保有储量为2.39亿吨,可采储量为1.33亿吨。让人称叹的是,隆安煤业于2011年5月开工建设,次年10月就顺利通过了矿井竣工验收,造就曾经轰动一时的“泰山隆安速度”。
  驱车从莽莽苍苍的黄土高原上一路行来,蓦然与泰山隆安公司相遇,虽然也是一个类似的大山坳,但猛然呈现在你眼前的是:高楼矗立,绿树成行,青草如茵,花团锦簇——反差如此之大,空间如此转换,让人有一点猝不及防的欣喜。
  说到科技兴安,董事长张钢举直奔主题:“这些年,泰山隆安煤业团结拼搏,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成本管控、质标建设等等方面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我认为还很不够,我在年度工作会上强调过,今年仍然是公司夯实基础、强化管理、全面提升之年。隆安要想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技兴安战略,让科技兴安工作落地生根。”
  “我们集团公司制订了‘改革攻坚总体部署’,我们隆安就是以此为指导,公司上下紧紧围绕‘安全第一、效益至上、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总体思路,让科技创新不断助推生产经营管理全面提升。”总经理曾泰在接受采访时说,“开展全员创新、‘五小’革新、提质增效等活动,形成了一批质量高、效益好的科技成果。技术创新推进了采掘生产机械化,有效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矿井安全系数不断提高。”
  谈到科技创新,总工程师柴关义认为,“创新必须围绕安全生产,没有安全何谈效益?”他说得很实在,“隆安公司上下形成了共识,信息化和智能化既是长矛又是坚盾,既能保安全又能提高生产效率。所以我们工作的重点是在自主创新上挖潜力,整合科技资源,着重解决安全生产中的疑难问题。同时在新工艺、新装备、新技术的引进上,我们一直也没有停下脚步,着重考虑其合理性和先进性。”
  “科技创新确实是利器,我们有可喜的收获。”张钢举说,“节时减员增效,更能为安全护航。隆安离不开这样的‘智库’,为此公司建立了以总工程师为主的技术人员科技创新、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网络体系。每年根据生产技术的实际,制定科技攻关发展计划,明确科研和攻关课题。按照技术人员的专业和职责范围,把科研项目包干到人,制定量化考核奖惩措施。对按计划完成科研项目的研究人员,根据完成课题的技术水平、产生的效益大小,分等次进行表彰奖励。”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激励机制,员工潜能得到充分释放,积极作为,敢于担当,专业技术人员搞科技攻关的劲头大,科技成果也在不断涌现。”柴关义说。
  
大倾角大断面
采掘专利攻坚克难
  2015年5月,泰山隆安矿11#煤回风暗斜井在采掘中遇阻,综掘机不能开展工作,进退两难,一筹莫展。
  生产技术部业务主管党章介绍说:“这个暗斜井的特殊之处在其坡度达到24°,已经超过EBZ132综掘机适应坡度。摆在所有我们技术人员面前的问题是,综掘机与底板摩擦力不能满足炮头截割所需支撑力,在大倾角条件下综掘机不但行走困难,而且由于自重会产生下滑。在这样的大倾角条件下施工,综掘机倒机也很困难。经过仔细观察,我们还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回风暗斜井需穿越小窑空巷,与空巷存在立交和平交两种交错方式,施工过程中存在冒顶风险;二是大倾角下物料及矸石运输会打滑,胶带小架也可能因为倒架下滑。”
  “我那时候还没有调过来,曾泰总经理当时是总工,是曾总主导这个项目,带领他们攻克难关的。”柴关义说。
  “特殊环境遇到了特殊难题,我们就开动脑筋用特殊的办法来解决。曾总当时说,这事别人帮不了我们,我们只能自己迎着困难往上冲!曾总带着我们在井下反复研究,不分昼夜进行技术分析,再参考借鉴有关经验,一种创新装置经过现场多次实践、改进逐渐成熟。”
  “第一步:采用伪倾斜法人工改变综掘机施工坡度,即巷道施工时先施工上部拱形断面,下部矩形断面留做10°台阶,拱形断面施工完毕后,综掘机倒机施工矩形断面。第二步:出矸时留一定量符合要求碎渣,并且在综掘机履带垫道木、圆木,增大综掘机和底板的摩擦力。第三步:在巷道设置JTKB-1×0.8M提升绞车辅助进行牵引,同时还在综掘机前部增加倒车油缸,两相辅助,解决倒机难题。第四步:借鉴刮板运输机的原理,将废旧钢材做成肋条固定在皮带上,同时严格控制排矸运料。第五步:在原有支护的基础上,增加了U29型钢棚支护。”
  “这种装置的优势在于,在安全方面,一是采用综掘工艺可利用机载前探梁进行临时支护,安全性可靠性均有保证;二是能够避免炮掘时对设备及各种探头的破坏;三是综掘杜绝了放炮时带来的震动,最大限度上避免了顶板冒落事故发生的可能。”说到这种创新技术,曾泰条分缕析,如数家珍,“采用综掘工艺施工岩巷确保了巷道成型,机械化掘进岩巷每米费用比炮掘减少2500元,这样共计能减少巷道掘进费用23万多元。另外,效率提高了,掘进速度明显提升,相对于炮掘掘进速度每天提升2米,总体可以节省工期约60天。”
  技术成熟,隆安公司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实用新型专利,这项专利的全称是:“一种大倾角大断面暗斜井掘进装置”,专业描述简略如下:“该大倾角大断面暗斜井掘进装置,掘进机器采出的煤矿石通过传动带向外进行输送,避免了因为运输时倾斜角度较大导致煤矿石容易在传送带的表面向下滑动的问题,从而提升了传送带对煤矿石的运载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开采效率。”
  “专利上报之后,已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证书估计在8月底会下来。”党章的语气里有不加掩饰的欣喜,“这里面凝结着我们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
  
近距离新探索
经济效益突破亿元
  与单一煤层开采相比,近距离煤层开采的研究相对滞后。前苏联学者M·库兹涅佐夫等认为,决定近距离煤层能否上下开采的关键在于层间岩层的厚度,并依据顶板破坏高度对近距离煤层进行定义。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有一些研究成果,找到了一些方法,但在煤矿的实际工作中,仍然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我国《煤矿安全规程》对于近距离煤层的表述为:当上下煤层间距较小,开采时相互影响较大的煤层即为近距离煤层。可是,该定义的标准十分模糊,对于影响程度的大小划分也没有一个明确定义。
  泰山隆安煤业的11#煤层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生产技术科科长宋志兴介绍说:“我们的11#煤层分为11上与11下两层,11上煤层厚度平均为1.4米,11下煤层厚度平均为2米,层间岩层平均厚为2.4米。如果采用先采上部煤层后采下部煤层的开采方式,采空区巷道容易维护但采场顶板管理困难,同时工作面采掘接续时间较长,这种开采方式的症结在于,11下煤层开采工序就比较复杂了。”
  为此,泰山隆安公司积极展开对极近距离中厚煤层下行开采可行性研究,他们与太原理工大学合作,采用数值力学分析、层间距变化对煤层顶板稳定影响的数值模拟等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由此,他们按照开采支撑压力形成的底板破坏塑性指数螺线极限力学理论计算出了底板最大破坏深度,采用层间顶板稳定性分析理论模型,分析预测了不考虑底板破坏情况下的极限顶板厚度参数。
  “经过精密的计算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宋志兴介绍:“一、当层间距为2.06~2.54米以上时,不采取任何技术措施,即可确保11下煤层的安全开采。二、当层间距为1.6米和2.6米时,下煤层工作面顶板稳定性较差,层间岩层随工作面开采拉伸破断板在煤层开采过程中有冒顶危险。三、当层间距为2.6米、3.8米和4.7米时,下煤层顶板稳定性较好,层间岩层破断滞后于工作面开采,且随层间距的增大,稳定性也逐渐增强,可以进行下行开采。因而在上下煤层间距最大为2.06米的地方不适宜采用下行式开采,上下煤层间距大于这个数值的可采用下行式开采。”
  “这项研究获得了晋能集团科技进步三等奖。”自豪和喜悦溢于言表,曾泰说,“获奖当然高兴,更高兴的是,通过这些研究数据,技术部门可以根据层间距不同采取相应的措施,合理设计巷道支护参数,即保证安全又保证资源不会浪费。根据初步估算,11#煤层所有可采区仅支护一项,可以节省资金3000余万元。由此盘活的煤炭资源预计为500多万吨,直接经济效益应该在亿元以上。”
  
新布局大收获
五小竞赛结出硕果
  在隆安公司上报的“五小”竞赛优秀成果里,记者也看到了令人称羡的成绩。
  有一个项目叫“综采回撤工艺优化”,8115工作面开始由原设计两条回撤通道优化为一条,减少掘进量1200多米,可节约掘进费用约700多万元。每个工作面增加回采推进度40米,可多采26万吨原煤,增加营业收入3000多万元。
  还有一个项目的名称是:“8#煤层生产布局优化”,表面看起来平淡无奇,但背后的一组数字却让人不得不暴赞。
  首先,8#煤工作面的长度由原来的200米优化为240米,原设计的7个工作面,优化为6个,仅此一项可以减少掘进量3000多米,节约掘进费用1400多万元,同时减少综采工作面搬家倒面一次,可节约500多万元。
  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大胆探索突破,落实精采细采。第一步,在8101工作面南部小煤窑采空区附近布置出了8117工作面,推进长度为877米,工作面长度为226米。第二步,在一采区东部靠近煤层露头处布置出了8102工作面,推进长度2337米,工作面长度145~245米。
  经过这样的精细布局,深层挖潜,新开辟出来的两个工作面累计可增加可采煤量约330万吨,8#煤一采区服务年限延长1.3年,按现行煤价计算预计可增加收入6.9亿元。
  隆安“智库”对8#煤层采区工作面所进行的优化布局,收放自如,堪称神来之笔。
  与此同时,“延深开采11#煤层与8#煤层配采项目设计优化”也带来了可喜的收获:在技术方面,他们提高了掘进工程的临时支护难度和劳动效率,降低了操作劳动强度;在采区巷道布置方面,优化后的布局减少了巷道约2700米,减少综采工作面安装、回撤次数一次,仅此一项又节约约3500万元;在生产系统方面,提前形成8#煤二采区大巷及工作面,保证矿井生产衔接,同时减少工程基建投资,建设工期提前三个月。
  大力开源的同时,隆安的节流也做得非常到位。
  8#煤层生产布局优化的同时,包括打底工程优化、支护参数优化、风桥优化及硐室优化等六项共计节约成本421万元。而“延深开采11#煤层与8#煤层配采项目设计优化”,在单项工程设计方面,共计七项,可降低投资747.8万元。
  
产学研三结合
走出特色创新之路
  曾经在同煤集团工作的总工柴关义一直坚守在生产一线,既有学者的儒雅,也有学者的谦虚。在说到隆安的创新之路时,他先说到了前段时间在宁武县潞宁煤矿召开的“矿长话安全”论坛,“那个论坛我去了,认真听取了矿长们的发言,很受益,像神华的、山东的经验都很值得我们学习。”
  “公司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在科技创新的探索中从没停下脚步。围绕安全生产,不断进行一些小改小革,这在隆安已经形成了一种很好的氛围。”曾泰说。
  “比如去年,我们在机电方面就做了一些小的改进。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我们把1250钻机改造成了履带式。这样改造的好处是,钻机不再用工人抬,行动方便,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后来厂方根据我们的改造,也改进了他们的生产工艺。”说到技改方面的事,总工柴关义说,“创新是驱动,公司领导特别重视这一块。”
  “我的一个理念是,一个单位的科研力量毕竟有限,必须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扩大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这叫做产、学、研三结合。我们和沈阳煤科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太原理工大学都有紧密的合作,能够直接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这在自己的工作中是一件非常快意的事情。”柴关义说,“比如在防灭火方面,我们就跟沈阳煤科院通力合作,来解决矿上的技术难题。我们的11301综采工作面因为地质条件复杂,曾经出现了一氧化碳异常的情况,虽然也在规定值之内,但是它不稳定,忽高忽低,这就构成了安全隐患。”
  “经过周密的地物调查,我们发现,原来是有些小煤窑废弃的井筒在作怪,它在给井下供风,所以导致了一氧化碳异常的现象。就此,我们进行了地毯式的地物调查,共发现了43个废弃井筒,全部进行封堵,并定期派人巡查,把这个隐患的根源排除掉。同时,我们在井下采取注氮的方式,两套设备,喷上阻化剂实行隔离。为了预防万一,我们还在工作面旁边专门掘了一个工艺巷,作为第三道防线。”
  “优化生产工艺,能提高劳动效率,也能保证安全生产。”柴关义在井下摸爬滚打了三十年,他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让综采能够实现快速搬家,“就是根据煤层的赋存条件,如果是厚煤层,我们就提前打一个五米宽的回撤通道,这样在搬家时就可以提高效率。同时,因地制宜,在井下适当调整巷道宽度,也能降低成本。”
  “预防预控,必须细致入微,技术是安全的基础。为了合理优化巷道支护难题,我们还跟天地公司合作,在矿上专门设立了‘支护研究室’,这在国内的煤矿中也算走在了前列。”党章补充说。
  “我50多岁的人了,每天跟这些年轻人一起打拼,就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的年龄。”这是总工程师柴关义的感慨。
  “只要我们隆安人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务实的作风,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一个安全、稳定、幸福、和谐的泰山隆安,就在我们眼前。”谈及未来,总经理曾泰信心满满。
  “科技创新、安全创新和管理创新,助推煤矿迈向本质安全。众志成城,与时俱进,不断超越自我,我相信隆安的明天一定会更好。”董事长张钢举这样来总结。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通过这一切润物无声的点滴努力,通过这一切抓铁有痕的创新探索,泰山隆安,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现代化煤炭企业已然崛起,必将去书写崭新的铭记于史册的辉煌篇章。
本报记者 王波 奕宁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煤炭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