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创新发展’成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首要动力。作为煤炭行业来说,想要走出困境,化危为机,实现安全生产,归根到底是要靠创新,靠转方式调结构。这是发展的硬道理。”晋能集团阳泉公司党委书记、经理王春道出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晋能集团阳泉公司作为一家以煤炭生产为主,以公路、铁路、煤炭贸易物流为支撑,兼营煤炭洗配加工、煤层气发电、煤矿电器设备维修等多元化的国有公司,近年来,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不动摇,将科技创新做为推动企业跨越发展的力量之本、动力之源,通过创新制度管理,健全激励机制,加大科技投入,以“小改小革”为创新突破点,着力从解决制约矿井发展的“瓶颈”入手,有效克服了生产实际难题,大大提高了矿井抗寒度危、逆势发展的硬实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不断增强,科技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进入新时代,晋能集团阳泉公司将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创新工作的突破口,努力构建开放科研环境,打造共享知识平台,营造全员创新氛围,建立长效创新动力与保障机制,优化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有利于知识、理论、技术、人才创新发展的优良环境。为进一步激发全员创新热情,引导职工为矿井改革发展贡献智慧,公司瞄准煤矿发展关键技术,强化了对矿井生产、运输、提升、通风、供电、排水、地面生产系统一系列技术重点课题攻关,设立项目带头人,加大对重大课题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设立了75万元的科研奖励经费,有效地改变了事后奖励为超前资金支持,极大地激发了全员科技创新热情,为持续推进公司科技自主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晋能集团阳泉公司上下人人都有创新的责任,人人都有创新的压力,人人都成为创新的主体,人人都积极主动地为科技创新做贡献,形成了一种科技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
同时,晋能集团阳泉公司还成立了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总工程师及各专业分管经理为副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科技创新项目领导组及专家评审委员会,结合《晋能集团阳泉公司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制定了《科技创新实施办法》。《办法》严格规定了项目的立项原则,要按照面向生产实际,针对煤炭生产技术发展需要和共性的、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开发产品结构调整及煤炭相关产品的开发研究;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跟踪世界煤炭生产和深加工先进技术;项目立项要求在确保技术“可行性”的同时,还要具有先进性、新颖性、实用性和经济合理性的特点。并且从申报、实行、验收、评奖等方面做了更加明确的规定,将技术创新开发经费按照吨煤0.5元足额提取,财务预算单独列账,技术创新发展得到可靠的资金保障;使科技创新管理的责任保障、积分考评、表彰评奖、成果保护机制有制度、有考核、有奖惩。
人才是企业战略发展的第一要素和第一资源,科技驱动实质上就是人才的驱动。该公司把培育技术人才、提升职工综合素质作为矿井度危求进的重要举措,坚持不懈地从长度、宽度和高度上狠抓人才队伍立体化建设,探索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育新模式,围绕“技能上水平,等级上台阶,知识上层次,岗位成专家”的目标,积极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绩效和收入待遇进行挂钩,全面做到特殊人才特殊待遇,高端人才高级待遇,特别贡献特别奖励;在加快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同时,就不同形式的“产、学、研”一体化研究机制,高新技术开发的组建模式,校企联合科研攻关等形式进行了有益尝试,确立了“分级培训、教考分离、注重实效”的教育培训原则,采取业余培训与脱产培训、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并通过开展模拟实训、基地实训和岗位实训的“三个实训”,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安全、技术、业务培训等工作,为广大参训员工提供广阔平台,全面提升普通职工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水平;通过举办工程技术人员科技座谈会、创新成果交流、青年发展论坛等多种形式的载体活动,促进青年人创新积极性,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小革新、小创新、小发明、小设计、小建议”为主题的“五小”科技竞赛活动,切实调动全员职工干事创业、发挥才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小成果”迅速转化为“大效益”的科技创新,对项目参与人员按照晋能集团阳泉公司《科技创新实施办法》进行奖励,从而起到“用政策指导人,用机制鼓舞人,用奖励激励人”的作用,切实调动广大科技创新工作者的创新激情和工作责任心,让科技成为生产的助力器、矿井发展的源动力。
随着煤炭产量的大幅度提高,拿保安煤矿支护项目来讲,保安煤矿井下巷道埋藏深、矿压大,而且随着矿井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地质条件的日益恶化,巷道支护越来越困难,采掘衔接越来越紧张,采用常规的锚杆支护技术根本无法控制巷道围岩的强烈变形,绝大多数巷道出现了前掘后修的被动局面。
针对阳泉公司的实际情况,晋能集团阳泉公司开展了保安煤业深部矿井应力升高区动压巷道支护技术研究、常顺煤业自制掘进机供电线路拖拽装置、旧街煤业极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开采技术、阳泉矿区重介选煤厂节支降耗技术研究与应用、程庄煤矿液压支架安装叉车应用、晋能集团阳泉公司支护材料革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等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技术的应用,为晋能集团阳泉公司科学发展提供着源源不竭的新动力。
科技创新的驱动力给公司带来了什么?晋能集团阳泉公司给出了答案。
“由晋能集团、天地科技、晋能集团阳泉公司在保安煤业共同完成的《深部高应力双突矿井围岩控制关键技术》科研项目,解决了保安矿深部矿井应力升高区动压巷道受力变形特点及巷道的掘进支护难题,避免二次支护维护。通过强力锚索支护技术在深部矿井应力升高区动压巷道的应用证明,它能很好地适用于强烈动压与破碎围岩巷道,并且能适用于其他困难支护巷道,与当前国内外同类技术综合比较,项目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晋能集团阳泉公司科技创新管理人员欣慰地谈到。
保安煤业在15106工作面进风巷道施工过程中,全面优化了支护系统内各个构件的匹配性,永昱公司生产的高强度拱形托板承载能力达到600KN以上,通过前期调研、巷道围岩地质力学测试、分析及多家性能参照,从锚固剂树脂比例、粘稠度、粗细石粉比例、锚固剂直径等方面进行系统优化,并在保安、二景等矿进行了全面测试,最终确立了型号为Z23120型的新型帮锚索专用树脂锚固剂。帮锚索施工打注,原需3~4人完成,现在只需2人,且帮锚索锚固力有了明显的提高。锚杆间排距从800mm放大到1000mm、单进水平从200m/月提高到240m/月,提高了20%左右。回采过程中巷道在强力全锚索支护下,变形量较原支护显著减少,实验巷道长度1250m,巷道整体预计节约支护材料成本504万元;巷道在强力全锚索支护下,变形量较原支护显著减少,整条巷道除部分地段需要起底外,基本上没有进行顶板二次支护和扩帮维修,为工作面正常回采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目的,目前已在井下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
晋能集团阳泉公司在加强科技创新体制建设、完善创新管理制度、健全激励机制、营造技改创新环境的同时,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强化科技攻关,突出成果转化,将科技研发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在矿井生产、运输、提升、通风、供电、排水、地面生产系统等生产领域自主研发了一大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培植了创新的土壤,确保了创新的落地生根,极大地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晋能集团阳泉公司旧街煤业在针对8号煤层开采结束,8号煤与9号煤层间距仅为0.3~1.5米。为极近距离煤层开采,为确保该公司8、9号煤层开采顺利接替和满足公司的长期发展。经过两年多来对回采巷道布置、掘进巷道支护、瓦斯、防治水治理、设备选型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和实践,采用“极近距离煤层采空下开采”技术,不仅保证了9号煤322.2万吨煤炭资源安全顺利采出,而且提高了煤矿的资源回收率、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晋能集团阳泉公司上社煤业选运部矿区重介选煤厂采用并运用“节支降耗技术”一年多来,通过预先脱介筛直接进入末煤合介桶,末精煤与中煤中介质大约减少40%,末煤稀介明显减少,降低了原煤末煤含量较高,末煤系统负荷较大的现象,提高了安全保障;在加装预先脱介系统后减少末煤在洗选过程中的损耗,降低了安装维护费用,末煤介耗由1.5kg/t降为1.0kg/t、目前选煤厂介质1000元每吨,原煤中<13mm末煤含量为67%,矿井每产100万吨原煤中末煤含量约为67万吨,洗选一百万吨末煤可节约50万元左右等的一些成果,为晋能集团阳泉公司高效发展注入新活力。
“这些都是创新带来的成果,科技创新已融入到我们公司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每年我们都按吨煤0.5元足额提取科研费用,作为科技研发专项基金,确保研发资金‘不断链’,形成了强大的科技创新体系。”晋能集团阳泉公司科技创新人员介绍到。正是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晋能集团阳泉公司科学发展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
科技创新是实现集约高效的有力支撑。随着科技进步和诸多科研成果的转化实施,给该公司煤炭产业传统生产方式带来深刻变化。依靠科技创新,通过发展先进开采技术,优化工作面设计,煤矿自动化平台建设,从开采、通风、排水、瓦斯排放到皮带、矿车运输,每个环节实现了煤炭工艺的自动化、信息化,保证了生产安全,提高了煤炭生产集约高效水平。
该矿在抓大重点科研项目研究的同时,更是把“小改小革”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来抓。做为科技创新的基础层面,“小改小革”具有全员性、基础性和实践性。该矿通过在各科队广泛开展“小改小革”活动,对生产局部小环节、工艺小流程、设备小局部构造等薄弱环节和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难题,通过巧妙构思进行小改小革。在选立项上,该矿通过现场发现、科技信息动态采集、自选课题等渠道收集课题;在攻关人员队伍组织上,采用“自由组队”的方式,由技术工人、技术员、队组领导为主要攻关人员,随意搭配,实现了“发挥各自特长,实现了取长补短”;在“小改小革”项目管理上,坚持每半年集中评选一次,在项目推广应用上,按照《办法》对参加项目的人员进行奖励。通过“小改小革”活动的不断开展,在现有技术装备挖潜扩能、提高现有装备生产效率、保障安全生产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按照“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原则,调动了广大参与者的积极性。
“就是这种看似简单的一个零件,原来每个进价是89元,一组设备每个月就要用掉20余个。现在我用下脚料自行设计,每件成本仅为56元,但每个月只用4件就可以了,一年下来可以节约成本8万多元……”在晋能集团阳泉公司常顺煤业创新工作室内,风水联动喷雾装置项目带头人介绍了他们的创新“小成果”。
这也只是晋能集团阳泉公司在技术攻关和合理化建议中普普通通的一件。据了解,近年来,在全公司广泛开展“五小活动”创新竞赛活动中,两年时间共有120余名员工参与活动,完成“五小”创新成果86项,多个项目获得了省市和集团的表彰,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1600余万元。仅2017年,“五小”成果就达47项,其中3项获得晋能集团科技成果奖。
随着科技创新机制的不断完善,重点科研项目的不断“落地生根”,“五小”成果的不断推广应用,以及良好的创新平台和多元化的管理机制,晋能集团阳泉公司形成了以科技创新做驱动,带动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大格局。
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能力提高、重点培养”等措施的结合,一大批有思想、有抱负、有创新的高端人才纷纷加入,“高端化、年轻化、梯队化”的新型人才队伍的迅速壮大。目前,全公司大专以上学历人员3939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01人,高级工247人,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的加入,为晋能集团阳泉公司发展注入了可靠的人才保障和不竭动力,科技创新步伐得到进一步加快,“科技兴企、创新强企、人才固企”得到进一步巩固,安全生产局面得到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安全、高效、绿色的晋能集团阳泉公司正在实现。
本报记者 刘振兴 通讯员 赵广智 王敏 李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