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的煤炭行业碰撞新兴的互联网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国家总理李克强说过,在传统产业广泛开展“互联网+”行动,推动制造业增强核心竞争力。 由此,煤炭电商应运而生,成为当前互联网+煤炭的主要表现形式。如果说煤炭电商打开了“互联网+煤炭行业”的一个小小窗口,那么,在山西左云,长春兴煤业有限公司从“互联网+煤矿管理”延伸发展的矿山云控管理系统,则为这扇窗口助推一股劲,看到了窗外更广阔的世界。 沿着岁月的车辙,把时间倒回到2015年。这一年,长春兴“移动互联网+煤矿管理”系统正式上线,这是煤炭行业中第一家开发和应用了“互联网+煤矿管理”系统,代表了煤矿管理的先进生产力。从此,他们的信息化管理有了质的提升。 横向上,这套管理系统设置了安全生产管理类、主要设备集控类的生产指挥模块和班组建设类、技能培训类的一线员工管理模块;纵向上,设置了劳资管理类、行政办公类、成本管理类、综合管理类的井上一体化管理模块。这8大类46个模块,涵盖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办公、安全监测等功能,几乎集纳了实现煤矿80%的管理功能。该系统的所有信息均为共享信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使用人员所属部门、职务等,设置相关操作权限。 这一系统既有两化融合的意义,也有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考虑,更赋予了“互联网+”的深刻内涵,从而推动了整个长春兴煤业公司管理的升级进步。 长春兴煤业公司矿长左凌云介绍说:“这套系统说简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在我们每个职工的手机上都装有的一个APP软件。只要有网络的地方,我们就可以在手机上通过这个系统进行操控。可以说,我们把调度室搬到了每个职工的手机上,即使是在出差或者是在开会,都可以远程实时查看井下工作地点的作业动态,也可以实时查看井下气体浓度、井上下人员动态分布、采煤工作面矿压变化、大型设备运行状况、供电信息等数据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相关问题,做好预防工作,从源头上把控安全生产管理。” 长春兴“互联网+煤炭管理”系统被国家评定为“煤炭工业两化融合示范矿井”,并荣获“煤炭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行业级)二等奖”。他们所开发的“8+46”手机云控平台,是目前融合最好、最全、最实用的“互联网+煤矿管理”系统。 其实这套系统在上线之前,长春兴煤业公司已经做了大量的相关工作,并不仅仅是简单研发一个APP。 2013年,经过前期山煤集团和北京汇永控股集团商洽,山煤集团将汇永管理模式和理念引进长春兴煤业公司。当年11月3日,以矿长左凌云为首的煤矿工作团队正式进驻长春兴煤业公司,也开始了他们搭建“互联网+煤炭管理”,运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矿山云控管理系统的创新步伐。 据长春兴煤业公司于广学说,最开始的两个月时间里,矿长左凌云带领班子成员每天睡眠不足4个小时,就是为了最快、最好地把长春兴工作顺利开展起来。 从那时开始,他们就开始着手建立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云储存、云计算、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的云控管理系统,着力打造移动智能管控的新型现代化“云控矿山”。 他们在井上井下共铺设了80多个视频监控点,覆盖主井、副井、综采工作面、中央变电所、水泵房、皮带、主扇、压风机、办公类等各个位置,基本实现关键部位无死角的24小时全天候、立体化监控。 有了视频监控,还需要有云平台。同步的,他们建立了自己的长春兴云平台,接收和存储视频监控点传输的各种信息资料,以此形成长春兴日常生产工作的大数据,然后通过形成的大数据来进行云计算,实现精准管理,很好地解决了井下安全监控的信息孤岛问题。 有了这些前期不懈的准备工作,最终形成了独具长春兴特点的“互联网+煤矿管理”系统。 简单举一个例子,“互联网+煤矿管理”APP系统里“安全生产类”中的“矿压监测系统”,可以将井下综采工作面的矿压监测的实时数据上传到手机,使每名员工都能随时了解工作面的压力状况,通过分析数据,确定周期矿压步距,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经过3年时间的运用,长春兴的所有干部职工都对煤矿管理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谁说煤矿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我们矿实实在在是技术密集型企业。运用这一系统,打通了煤矿‘O2O’管理通道,跨越中间环节,使井上井下直接实时动态对接,我们可以身临其境、随时随地掌控现场安全生产状况。” “互联网+煤矿管理”的运用,不仅仅大大提高了煤矿的安全生产系数,同时也为煤矿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截至2017年,已回收矿井建设投资14.4亿元,固定资产增值5亿元。更为可贵的是,他们的吨煤生产成本始终控制在47.52元以内,已达到全行业较低水平。 “‘互联网+’在我们这里的运用,其实是我们打造“云控矿山”的第一步。目前来看,这关键的一步,我们走得非常踏实和成熟。在今年的安全生产月期间,我们开始运用矿用机器人,让它走出实验室,走到井下。”左凌云说。 在他的办公室,有一个宝贝——实验机器人母体“阿尔法”。这个“阿尔法”可不简单,它可以做出前进、后退、仰卧起坐、俯卧撑、趴下起来等动作,而且都非常标准。通过之前的大数据、云储存、云计算,寻找出特定岗位的工作规律,形成了对矿用机器人编制程序的现实依据。而“阿尔法”能做出这些高难度动作,就是对机器人井下操作的技术支持。 第一批上岗实验的机器人,它们从事的工作是传输皮带巡检。这些矿山机器人“身高”60厘米左右,他们沿着固定的轨道上行走在井下,通过智能传感系统收集井下皮带运行信息,并将数据实时传输到云控管理平台,通过对比数据进行分析,如果出现运行问题,可以及时提醒进行检修。 左凌云介绍,这些矿山机器人的运用,是长春兴打造“云控矿山”的一个补充和延伸。通过“人机互联结合,远程智能融合”,为长春兴云控管理注入生机活力,为“云控矿山”提供坚实的基础。 通过云控管理系统,长春兴煤业公司实现了矿工电子化、管理全员化、操控移动化、运行智能化,成功打造了移动智能管控的新型现代化“云控矿山”。 “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型的煤炭产业发展,留下‘高危、污染、粗放、无序’的负面形象。一说起矿工,就是傻、大、黑的形象。现在,我们应用云控管理系统,人人都是安全员,而且在一些危险的工作岗位,我们通过操控机器人进行作业,可以降低职工的工作强度,为安全生产提供保证。我想,将来煤矿下井的人会越来越少,更多的人可以坐在办公室进行生产作业,改变人们对矿工的认识和偏见。这也是我们努力开发研究云控管理系统的最大初衷。”左凌云说到。 煤矿事太多,如何能管理?煤企数风流,请看长春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