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道出青年一代对于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性。国家、民族如此,企业亦然。作为百年老矿,面对资源衰竭、新老交替造成的人才短缺,同煤集团忻州窑矿把人才培养与安全生产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从分配入矿的大学生抓起,启动“源头造血”工程,保证人才梯队的稳定和后续储备,为矿井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赵智宏,综采一队队长,今年33岁的他,已经参加工作九年了,已完成了从一名青涩的大学生到优秀基层区队长的蜕变。不问年龄,不惟资历,对赵智宏的培养使用,正是忻州窑矿“源头造血”的生动实践。而赵智宏也用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证明了这是一次成功的实践。担任队长以来,该队所采的工作面现场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全队没有发生一起轻伤以上事故,设备完好率和开机率达到100%,支架初撑力始终保持在90%以上,得到省厅专家的一致肯定,而他也被评为集团公司“特级劳动模范”。“作为老矿,资源越采越少,这是必须面对的现实。煤可以少出,但人才不能缺失。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比我们想象的更有激情,更有担当,他们对价值感、对获得感的需求也更为强烈,只要正确引导、耐心培养,给他们一个舞台,他们会还我们一个惊喜。”矿长赵国玺道出了“源头造血”的初衷。 “今天的你们能够坐在这里,首先要感恩,感恩你们父母,感恩我们同煤……”新分配的大学生到矿后的第一节课就是思想品德课,矿领导亲自授课,讲矿山历史,讲同煤文化,讲道德修养,讲行为养成,正如干部科负责人所言:“不讲专业,不谈大道理,而是把‘感恩’‘付出’和‘责任’这些理念渗透给年轻人,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源头造血”是从发现、培养到使用,一套完整的人才再造机制。该矿把培训作为“造血”的有效途径,为大学生“量身定做”年度培训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采取上大课、座谈、实地操作等多种方法,分期分批对青工特别是入矿的大学生进行培训,培训率达100%。针对技术工人断档的现状,推行实施大学生“班组换岗”制度,新分配的大学生全部充实到采掘一线,签订师徒帮带合同,第一年在生产班组历练,第二年去检修班学习,通过换岗使新员工熟悉设备的日常性能,让他们懂理论、会维修、能管理。而在“普天工作室”,9000多平米的实训功能基地,采煤机、掘进机、综采电控设备、移动变电站……井下工作面每一台设备、每一项功能都被清晰呈现,老工人面对面培训,手把手操作,“多通道”的培训方式,促进优秀大学生在岗位尽快成长起来,成为“一门通、两门精、三门懂”的新一代技能人才,仅2017年,该矿就有23名大学毕业生转岗成为专业技术人员。 重视相马,更重视赛马,让员工在一个平台上各施其长,发挥作用,是忻州窑矿“源头造血”的最终目的。该矿构建灵活的青年人才体制机制,建立一人一册人才档案,采取不定单位、不定岗位、不定专业的形式,让大学生到各专业轮流挂职锻炼,让他们在急难险重的情景下和艰苦的岗位中历练和成长。同时,给他们施压,加强日常管理,从工作业绩、学习能力、创新成果、敬业精神四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月度考核,并作为他们年终考核、转岗甚至培养、使用的重要依据。在“鞭打快马”过程中,一些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成为人才梯队的储备力量。综采队王晓琛工作不到两年,就因工作出色被推选为出席矿和集团公司的劳动模范,这让他不仅体会到了价值感和成就感,也坚定了“扎根一线”的初衷和决心。而对他的奖励,也让队里的年轻人看到了“有为就有位,付出就有收获”的希望,形成了争先创优的喜人局面。目前,分配来矿的大学毕业生大部分成为了单位的业务骨干,甚至走上区队长管理岗位。 忻州窑矿“源头造血”不仅发挥了人才的辐射作用和杠杆效应,还让创造活力迸发,聪明才智涌流。作为“源头造血”的亲历者和受益者,该矿机电科副科长常小强是创新工作室的常客,他带领青年技术人员围绕安全生产重点和难点,开展小改小革和技术创新,仅去年10月,就组织完成了对SGB-800/750刮板输送机设备中机头挡煤板、机头底柱、哑铃销等六项装置的技术改造,及时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挡手问题。2015年以来,全矿共完成技术创新343项,创价值近亿元,形成了人才引领发展,发展集聚人才的生动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