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C1版) “‘挖煤人’对煤炭有感情,也更懂得煤炭的价值。”翟红说,“阳煤集团主采的无烟煤属稀缺煤种,它不仅是上好的燃料,更是绝佳的化工原料。煤炭到化肥、甲醇等基础化工产品增值几倍,到己内酰胺等新材料,可升值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清徐化工新材料园区中,40多套精密的自动化反应装置组成了一个全循环产业链,煤炭增值几十倍:每年“吃进”220万吨煤、20万吨粗苯,经过深加工,就地转化出20万吨己内酰胺、14万吨己二酸、40万吨合成氨、45万吨硝酸、40万吨硝铵、24万吨双氧水、24万吨硫酸等化工产品。 “园区以煤化工为起点,以苯化工为中间环节,重点发展材料化工,各种主、副产品自成循环,上下游一体,使煤炭价值得到了最充分体现,做到了‘吃煤不吐渣’。”化工新材料董事长、总经理张建勇说。 目前,这个园区的产品主要销往江苏、浙江、湖南、福建、天津、河北,部分产品漂洋过海销往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 实际上,清徐化工新材料园区只是阳煤集团提升煤炭价值的一个缩影。“十一五”期间,阳煤集团化工产业从零起步、白手起家,重点布局建设了农用化工、基础化工、化机制造等传统煤化工项目。 “传统煤化工存在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短板,新型煤化工以生产洁净能源和可替代石油化工的产品为主。新型煤化工与能源、化工技术结合,可形成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的新兴产业,未来将在我国煤炭的清洁利用中扮演重要角色。”阳煤集团副总工程师、化工集团董事长冯志武说。 于是,“十二五”以来,阳煤集团进军新型煤化工领域,累计投资550多亿元,相继建设七大园区、十大项目。如今,25家化工企业、156套生产装置,让煤炭进行着“七十二变”,从“黑”到“白”,从固状到粉状、液状甚至气状,“变”出80余类产品来。 “目前,阳煤集团传统煤化工与现代煤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新型煤化工的产值比例已经由原来的8∶2转变为现在的4∶6。现代煤化工方面,我们重点布局了甲醇制烯烃、煤制乙二醇两大产业;精细化工方面,以新疆国泰新华项目为重点;化工新材料方面,以清徐化工新材料园区为代表。”冯志武说。 阳煤寿阳化工董事长姜晋才对记者算了一笔账:3.5吨煤可转换成1吨乙二醇,现在每吨乙二醇卖到七八千元,附加值翻了好几倍。 在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朋友圈”中,煤制烯烃是公认和可行的发展方向。“我们以阳煤集团的煤炭资源为依托,以恒通原有产业为基础,打造了一个互为产品原料、互为上下游的循环经济发展链条,原料综合利用率高,产品协同效应强。另外,我们的客户集中在江淮地区,公司所在地郯城正是鲁南咽喉,是山东与江淮重要交通要道,区位优势明显。”阳煤恒通董事长武跃华介绍。 如今,阳煤恒通,这个诞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氮肥”企业,产品销售率和货款回收率均为100%。2017年,阳煤恒通完成销售收入40.37亿元,实现利润2.86亿元。 在新疆准东,国泰新华以BDO(1,4-丁二醇)、PTMEG(聚四亚甲基醚二醇)为核心产品,并向下游延伸,生产高端、精细化工产品。 国泰新华党委副书记顾立新告诉记者:“我们的技术生产消耗低,每生产1吨BDO,比国外技术少消耗乙炔气体20千克左右,少消耗氢气10千克,少消耗蒸汽4千克;产品质量好,例如BDO产品的色号,国标水平是≤10,国泰新华达到了3~4甚至<2,属目前业内最高等级。” 阳煤化工集团副总经理陈芳用通俗易懂的话做了概括:“我们的高端化工产品已经呈网状型渗透到了人们吃、穿、住、用、行各个环节,身上穿的衣服、脚上蹬的鞋子、手上拿的手机、脸上涂的化妆品、生病时喝的药品……背后处处都有阳煤集团的影子。”
创新链上的“黑科技”
“专吃劣质煤”的国之重器晋华炉升级换代,智能云煤化工建设稳步推进,己二腈国产化提速,医药、食品行业使用的甘氨酸加快研制……打造更多的“阳煤智造”,不断拓宽洁煤路径 阳春三月,“专吃劣质煤”的国之重器——晋华炉4.0项目正式启动。阳煤化机董事长李广民说:“晋华炉4.0将实现气化炉热量的全热回收,蒸汽产量再增加40%~50%,使世界领先的晋华炉更上一层楼。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推进,晋华炉会迎来更多走出去的历史机遇。” 这已是晋华炉的第四代产品。研制晋华炉,源于煤化工的气化难题。煤化工行业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煤气化技术,煤气化技术的核心则是气化炉。气化炉就像人的心脏,其工艺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煤化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安全环保状况。 多年来,由于技术落后,国内许多化工企业不得不花费巨资引进国外的气化技术和装置。但进口设备进了国门,常常因为使用我国煤炭而“水土不服”,对于目前储量巨大的高灰、高硫、高灰熔点的“三高”劣质煤气化难题,更显得“江郎才尽”。公开资料显示,仅山西2800多亿吨煤炭储量中,“三高”煤就占1/3。 正是看到了煤化工产业发展中这一瓶颈问题,阳煤集团联手清华大学,用了15年时间,先后开发三代气化炉技术。“第一代采用‘水煤浆+耐火砖+激冷流程’工艺,解决了粉煤气化难题,渣中含碳量降低了;第二代采用‘水煤浆+膜式壁+激冷流程’技术,解决了高灰熔点煤气化难题,煤种适应性更强了;第三代全球首次集‘水煤浆+膜式壁+辐射式蒸汽发生器+激冷流程’于一体并成功实现工业化,解决了氧耗、煤耗偏高的问题。”李广民总结。 阳煤化机设计研究院院长仙运昌表示,“不挑食”的晋华炉3.0成功下线后,国家能源集团、中煤集团等数十家企业蜂拥而至。仅2017年,晋华炉3.0就签约落地14台,实现产值3.4亿元,带来近1亿元的利润。 翟红的构想更加长远:“阳煤集团将按照设计、制造、安装、运营的‘4S’模式,从单纯气化炉制造商向煤气化全产业链延伸,向合成气提供商转变;从技术、设备出售商逐步拓展为大型园区气化岛服务商;从气化炉单一制造者向经济环保治霾利器——气化炉、天然气锅炉、甲醇锅炉、电加热锅炉、生物质锅炉等晋华牌系列炉贡献者转变,将晋华牌系列炉打造成创新发展新名片。” 还是在这个春天,阳煤集团以寿阳化工为试点,将智能化工厂建设提上日程。寿阳化工副总经理荆计生表示,届时,操作工黑屏操作,安全环保全程自动监控,现场无人值守,“利用大数据就可以进行设备分析、诊断了,这就叫智能云煤化工。” 在寿阳化工园区内,还有一处中试基地,正在孕育甲醇制乙醇技术。 “去年,国家15部委联合出台方案,明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覆盖。这意味着乙醇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年需求量在1200万吨左右。”冯志武介绍,“但目前工业化生产的燃料乙醇绝大多数以粮食作物为原料,从长远来看,具有规模限制和不可持续性。走煤基路线,实现从甲醇到乙醇的转化,是决定未来大规模替代石油的关键。” 目前,1000吨级甲醇制乙醇中试装置已完成设备安装和单体试车,5月底将开始工业化验证。 与此同时,立足煤、开发煤、升华煤的“黑科技”在阳煤化工研究院孵化、培育、成长。 “这里是己二腈实验室。”阳煤化工研究院副院长李伟斌说,我国是己二腈的净输入地区。由于技术完全封锁,4家处于垄断地位的外国巨头通过调节己二腈供应轻松控制全球尼龙66的生产。 “我们的丁二烯氰化法制备己二腈技术,已经完成甲醇氨氧化制取氰化氢技术开发,完成一级氢氰化加成反应与分离,正在进行异构化催化剂的生产和二级氢氰化试验参数的标定,今年计划打通全试验流程,得到合格的己二腈产品。己二腈实现国产化之后,必将带动整个中国尼龙产业链的高速发展。”李伟斌说。 在甘氨酸实验室里,过去燃烧、低价值利用甚至是排空的合成氨驰放气、煤层气得到充分利用,产生可达到食品级和医药级的、高附加值的甘氨酸。“国内目前采用氯乙酸法生产甘氨酸,由于产品中含氯,只能达到饲料级和工业级,医药、食品行业使用的甘氨酸全部依赖进口。”李伟斌说,“今年,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小试技术,完成示范装置工艺包的编制和工程设计。” 以煤气化炉、煤层气提纯和综合利用、催化剂、超重力技术应用等领域的行业难题为重点,阳煤化工研究院承担着化工类研究开发项目13项、煤矿材料研究项目3项、软科学项目5项。 翟红表示,阳煤集团将打造更多的“阳煤智造”,不断拓宽洁煤路径。下一步,在煤炭生产上,基于透明空间地球物理和多物理场耦合,构建“互联网+煤炭科学开采”模式,建立精准开采实验室,完成大数据云计算信息技术与采矿业的跨界融合,走智能、无人、安全、精准开采的路子。在煤炭利用上,重点开发新型煤气化技术,突破核心催化技术、智能化控制技术,做好高端新材料的研发,加强煤层气抽采利用,形成具有阳煤特色的瓦斯梯级综合利用体系。将瞄准科技前沿,推进3D激光打印制造、铝镁合金深加工、轻合金构件成形等技术开发,链接产业创新全链条,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