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8年05月22日> > 总第201818期 > C2 > 新闻内容
“互联网+”:同忻矿的智能化故事
新闻作者:■ 通讯员 吴玲 孙炎宾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22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数据”、“互联网+”、“信息化”这些被人们热议的名词给传统的煤炭企业带来了哪些改变呢?作为煤炭企业,又该如何实现“互联网+能源”呢?其实,早在两年前,同煤集团同忻煤矿就开启了智能化矿井的有益探索。
  2016年7月1日,同忻煤矿智能化综采工作面上线启动,通过搭建井下工业环网,以采煤机记忆截割、液压支架自动跟机和可视化远程监控为基础,实现了在地面及顺槽综合监控中心对综采设备的智能监测与集中控制,操作人员由原来生产班作业的20人降到现在的10人,工作面回采率达到85%以上,生产能耗降低5%以上,《千万吨级综放工作面智能控制关键技术及示范工程》更是获得了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成果可圈可点。
  2018年,同忻煤矿继续瞄准建设智慧矿山的目标,加大信息化、智能化矿山建设力度,创建调度综合智能化信息平台,从单一工作面的智能化向着资源开采数字化、技术设备智能化、过程控制可视化的发展,讲述了同忻矿“互联网+”的智能故事。
  走进同忻矿调度指挥中心,升级改造后的智能化安全生产调度平台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井下采掘、运输、通风、供电等各个系统的生产现场与设备运行状态。调度员在电脑显示屏幕上轻轻一点,中央的大屏监控系统就可以显示出该综采工作面设备逐一开启的画面。据信息中心主任郭鹏程介绍,智能化综放工作面所有设备都实现了自动精准控制,利用电脑终端生成三维实景模拟图,把海量数据与工作面顺槽监控中心、生产指挥中心相连,实现井上井下完全远程集中自动化控制。值得一提是,平台还新添了故障管理功能,对通风系统、供电系统和管网系统出现的故障进行跟踪定位分析,这就大大提高了应急识别处置和就近调度资源的效率。
  不断增加的井下视频监控范围,实现了综采工作面、主运胶带机卸载点、变电所、潜排硐室、避难硐室等重要场所的视频监控。郭鹏程说,分布在井下的数千探头、传感器就像是人类眼睛中的“眼球”,而不同型号的信息传输电缆就像是眼睛中的“视路”,远在百米之下、万米之外的设备运行状况、参数,煤机启停、瓦斯含量、采煤工作面压力值等各类安全控制状况都可以一目了然。同时,调度综合智能化信息平台还对顶板等13个主要工业子系统进行集成管理,20个岗点实现远程开关机操作,实时全流程视频监控,这就减少岗位操作工30余人。
  正在信息平台前将采集好的数据导出的调度室副主任岳勃介绍道,以前井下的设备、生产等情况都需要人工操作,现在矿上把信息进行集中汇集,支持设备报警预录、信息互联共享、视频流转传输等特点,这样一来,通过视频实况,很多井下的突发状况,在下井前就可以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在不断完善调度综合智能化信息平台的建设中,同忻煤矿还自主研发了基于Access数据库,该数据库利用“互联网+计算机+手机终端”,实现全矿机电信息化系统的资源共享,通过机电设备终生管理数据库的资源共享,任何一名机电维修工都能通过一部手机,及时、准确地查找某台设备的规格型号,备品备件情况,运行参数、检修记录和常见故障排除,遇到疑难问题,还可以通过微信平台互相交流请教,最大化组织安全生产,提高作业人员工作效率。
  两年来,同忻矿的信息化手段提升了传统煤炭行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实现了数据全面、完整、准确、实时、自动采集,让自动化和信息化的“触角”延伸到井下各角落。集虹膜识别系统、智能充电系统、矿用人员定位系统“三网合一”则让信息采集的安全可靠性进一步提高,形成了全面覆盖、高效畅通的信息网络。新建成的调度综合智能化信息平台,为各系统联动打下坚实基础,实现了矿井智能化减人,信息化提效。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智能化调度系统,把所有的地面治安监控系统、环保检测系统、矿井水水深度处理等地面控制系统也都集成到该系统中,确保调度协调指挥一盘棋,在实现智慧化安全生产走出一条新路。”总工程师陈涛介绍道。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煤炭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