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采工作面快速搬家一直以来都是煤炭提高效率、增加效益的主攻方向。特别是对于大采高工作面来说,6米多高的液压支架体积大、自身重。将这些“庞然大物”从狭窄的井下采煤工作面拆出再搬移到新工作面稳装,这个搬家过程一般需要60~70天,同时工人的劳动强度也非常大,制约着矿井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然而,同煤集团晋华宫矿通过技术攻关,自行研制出综采工作面搬家专用平车、风路分配器和吊立柱起吊钩装置,使用这种装置为大采高工作面搬家,将搬家时间缩短到了45天左右,效率最少提高25%。
近年来,同煤集团晋华宫矿依托科技创新推动产能升级,提质增效,为矿井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科技创新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晋华宫矿围绕科技创新,先后出台了《晋华宫矿科学技术工作管理办法》《晋华宫月度科技创新工作管理办法》《晋华宫矿技术攻关项目实施办法》等制度。同时成立矿和区队两级科技创新管理机构,设立科技创新工作办公室,对采煤、掘进、机电、运输、“一通三防”等技术小组进行专业细分管理,聚焦创新目标,实现精准发力。
为了不让成果变“沉果”,该矿还在各区队设立了以区队长牵头的科技创新工作小组,对接科技创新工作办公室的各类项目再将实际运用情况反馈给科技创新办公室,形成科技创新与应用落实闭环,保证了矿山安全生产的各项技术工作能研发、能创新、能落地。
市场上的绞车智能控制装置平均每套售价高达3万元左右,为了节约成本,保证安全生产,晋华宫矿组织技术创新小组立项攻关,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绞车授权装置,该装置由信号发射器、信号接收器和继电器等部件组成。一代产品的成本控制在了2000元。为了进一步完善产品性能,技术团队处实效功再次出发,在一代产品的基础上加装LED显示屏、语言模块等功能化器件,成本在5500元左右。相比于市场上同类产品,该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操作方便、实用性强,能彻底杜绝了非专业及非授权人员对绞车等电气设备误操作、误控制现象发生。目前该装置已获得国家专利。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队伍的保障。为了进一步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晋华宫矿与知名矿业大学联合办学,邀请大学教授来矿授课、交流和指导,为技术人才储备知识、积蓄力量。同时该矿成立了以专业划分的学习组,由矿山的技术能手任各学习小组的教师,开展新老科技工作者的技术传帮带活动,定时定点举办技术研讨会,面对面传授技能。学习组还从提升采掘工艺、优化机电管理、改善设备性能等方面进行探讨,群策群力深入研究,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添动力、增活力。
为激励广大员工在技术创新上多琢磨、深钻研、下功夫,晋华宫矿建立人才库明确技术人才的晋升通道,为人才的合理流动分配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在成果创新、小改小革、合理化建议等方面投入大量奖励基金,并制定了详细的管理办法和评审标准,通过专业委员会对创新申报项目进行审核,按照产生的效益大小分别对项目攻关组和个人给予奖励和津贴。
通过制度的保障和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激励,2017年,晋华宫矿6项成果荣获了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3项成果取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山西省金桥工程项目中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科技创新成果的大量应用推动了矿井提质增效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