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PDF版
往期回顾
发刊日期:2017年12月19日> > 总第201744期 > C2 > 新闻内容
清洁能源不光靠“煤改气” 创新才是关键
新闻作者:本报评论员 丁俊龙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19日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眼下,已是深冬,低冷的严寒日益浓厚,正是北方传统的取暖季节。与此同时,“煤改气”正争分夺秒的进行,这个关乎广大老百姓民生的项目,目的在于改变散煤燃烧对环境的污染,以至于人们不禁问道:煤这种一直以来的化石燃料,是否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一直以来,每当冬季来临,广袤的北方农村便“烽烟四起”,千家万户烟筒里冒出一股股的黑烟,人们用煤炭来抵御肆虐的严寒。而这,对于以煤炭为主要工业的中国来说,也往往被用来衡量一个地方的工业经济水平。不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达,环境对现代工业社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人口主要基数的农村,民用散煤燃烧一方面保证了人们对冬季取暖的需求,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空气污染极大的“贡献”,可以说,农村90%以上的散煤被用于取暖。而这,尚不包括城区燃煤供热。
  冬季民用散煤燃烧,不但污染贡献大,而且散煤燃烧基本都属于低矮面源,排放高度低,加重了雾霾的浓厚度,且排放到空气的污染颗粒很容易被人呼吸,对人体健康影响更为直接。因此,民用采暖清洁化,已成为减轻燃煤污染的重要手段,如果散煤燃烧排放能通过能源替代方式,那么,空气PM2.5年均浓度将大大降低。于是,为了治理散煤,今年下半年起,各地纷纷关停小锅炉,进行“煤改气”或“煤改电”。
  诚然,与煤炭相比,天然气的二氧化碳排放仅为煤炭的一半,二氧化硫几乎为零,目前已广泛应用在工业和民用方面,既要蓝天,又要温暖,初衷甚好。然而,我国的资源禀赋,是多煤、缺油和少气,特别在冬天,供暖的大量需求无疑会使天然气供不应求。而此次“煤改气”,启动时间短,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气源的紧张和取暖的冲突。
  表现在以天然气为内燃驱动的公交车车次的减少和民用取暖的冲突。笔者近日发现,太原已有几路公交车由于加气紧张,车次时间明显低于非取暖季。一位公交车司机告诉笔者,“由于夜晚天然气主要用于供应民用取暖,所以只能在白天加气,从而造成公交车发车次数的减少和发车时间的拉长。”另外,受硬件生产所限,在一些地方,“煤改气”没有安装完毕。
  对此,近日国家相关部门表态,对一些地方煤改气(电)凡属没有完工的项目和地区,可继续沿用过去的燃煤取暖方式或其他替代方式,以保证居民取暖。
  大规模的“煤改气”,似乎给了人们一种信号:燃煤取暖将在以后退出,天然气时代已然来临。不过,是否真的如此,尚且需要现实去论证。众所周知,我国以煤为主要能源供给,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都离不开煤炭这个基础能源。即便是雾霾严重的今天,煤炭都还远没到清零的时候。
  现在,大规模的“煤改气”工程,因为天然气的短缺而出现取暖紧张的现象,这也在提醒我们,缺油少气的国情依然会是中国一个长期难以缓解的矛盾。虽然各种新能源前途一片光明,但眼下看,没有哪个可以立即取代煤的“能源一哥”地位。煤炭丰富的资源禀赋,也将继续发挥其能源经济的作用。有专家曾告诉笔者,中国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还离不开煤炭。
  纵观全球,从蒸汽机、内燃机时代起,欧美发达国家用了上百年时间,到今天才提出“去煤”的概念。而我们的煤炭工业才正在提出煤炭清洁利用的“转型”阶段,虽然冒烟和雾霾使得煤炭有些“气短”,但丝毫不能改变煤炭作为“工业食粮”的现实国情,其他替代能源暂时只能是辅助能源,尚不能成为主力。
  固然,煤炭有着“雾霾元凶”的骂名,但煤炭能源革命,本身就是一场量变和质变的过程。实际上,得益于煤化工和烟道气净化等先进技术,最新的火电厂已有能力解决煤炭清洁利用、污染物超低排放问题。只要研发出适当的设备和技术,千家万户的“煤炉子”同样不会成为清洁空气的阻力。
  虽然烧煤的时代正在逐渐远去,然而煤并不会因此“过气”,相反,随着技术的革新,未来会有新的延续,不仅是煤炭自身命运的救赎,也是工业发展的又一次契机,因为,清洁能源不光是替代,真正在于创新,这才是驱动的根源。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9-2012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弘科文化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山西煤炭与安全生产周刊 技术支持:42592847 联系电话:13753149697 | 备案号:晋ICP备16001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