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浩然之势。
作为大型国有企业,世界500强,晋煤集团紧抓科技创新不放松,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内在活力——
自主设计制造的世界独一份的8G大采高割煤机;U型井、L型井等国内独有的地面煤层气抽采技术;世界最高的液压支架生产能力;自主设计制造的能够吃下“三高煤”的“晋煤炉”;牵头制定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4项……
如今,创新就像刚刚萌发的春芽,在晋煤集团每一个工作岗位上悄悄地长着、长着……
创新生态催生“晋煤创新”
“有梦想就有创新,有创新才有未来”,但创新变为现实,需要厚植创新成长的沃土。晋煤集团努力营造强有力且良好的创新生态圈,为创新赢得越来越广阔的空间。
创新需要高效的体系。晋煤集团健全完善以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为决策机构,技术中心为主导,各业务主管部门为支撑,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发中心、山西科技创新城、技术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为依托,各子、分公司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拓宽了对接外部科研力量的途径。
创新需要资金投入。晋煤集团加大科技投入,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科技资金支持的工作格局,有力支撑企业科技创新的加快实施。同时,设立科技重大专项研发基金、煤化工技术研发基金、煤层气联合研究基金,每年对企业本部及所属控股子公司科技投入考核,并将考评结果和各单位一把手的业绩、薪酬挂钩。“十二五”期间科技投入比逐年增加,2016年科技投入36.67亿元,投入比达2.43%。
创新需要人人参与。晋煤集团始终把群众性科技创新作为技术创新的基础,大力倡导员工岗位创新,着力培育“技术蓝领”和“首席员工”,成立“五小”(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创新领导组,加大对“五小”创新考核奖励力度,加大对优秀成果的奖励力度,有效激发了员工参与热情。2016年,收集各单位上报的群众性科技创新“五小”成果631项。
全面创新的背后,最需要依靠的是人才。晋煤集团建立创新科技人才的收入分配激励政策和机制,设立最高奖励金额达20万元的企业技术进步奖,创优“首席专家”评聘机制,探索建立“首席技师”评选奖励制度,实施以“大师工作室”为载体的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目前,建成运行包括以获得“中华技能大奖”职工张晨光命名的“晨光工作室”在内的19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已经成为创新成果的“孵化器”和培养技能人才的“试验田”。
创新更需要成果产业化。晋煤集团建设技术转移中心,促进企业技术的市场化、资本化和产业化,有效提高技术输出和吸纳能力,进一步加速集团公司或个人的科技成果、先进技术和专利产品转移转化。同时,通过建设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形成晋煤特色的知识产权展示交易服务体系,为发明人和投资人搭建一个具有高诚信、低成本、高效率的常设展示交易场所,发挥知识产权激励创新的保障作用。
“我们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改革机制体制,构建决策管理、研发实施、投入保障三大创新体系,建立决策、管理、实施、评价四个控制环节,完善投入、人才、文化、激励四项保障机制,实施管理、监督、指导三大管控模式,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模式,真正构建起适合创新的生态环境。”晋煤集团副总工程师、技术中心主任付峻青说。
全新平台双创园创新多
炎炎夏日,酷热难耐。闷热的空气,却挡不住晋煤集团双创园涌动迸发的强大创新气息。
“改变世界的是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断寻找梦中的乐园,当他们找不到时,他们就会去创造它……”醒目的标语下,在整洁明亮的办公间,怀揣创新梦想的人们正埋头工作,潜心研发。
大约20平方米的工作室内,摆放有各种资料的办公桌前,胡晋军正和其他三个合作伙伴讨论着如何再进行一次试验,攻克铝制活塞的修复难题。作为晋煤集团金驹股份公司王台电厂发电机重要零件,铝制活塞经长期使用磨损严重,更换成本太高,但其工艺复杂,激光再造技术并不能很好的修复。
“我们已经试验几十次了,估计这次能修复好铝制活塞。在我们项目研发中,像这样一边研发一边创新的时候很多,研发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自主创新生产出低温增材、便携式低温增材设备等市场独有产品。”困扰已久的技术难题被攻克,胡晋军有点儿兴奋。忽然一阵风送来,吹乱了窗帘,却吹不散堆积在桌面上的热情与活力。
胡晋军原是晋煤集团宏圣公司员工,他们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是激光再制造技术应用及材料研发,是国内外极少数完全自主研发并掌握全部关键核心技术的团队之一。该项目基于飞机发动机叶片的增材制造,结合激光熔覆技术,对机械设备的核心废旧部件进行专业化批量修复,与更换新品相比,可节能60%、节材70%,节约成本40%~50%,几乎不产生固体废物。
有团队、有技术,但没有平台和政策扶持,一切都得从“0”开始,这让胡晋军犯了愁。而双创园成立,却解决了他后顾之忧,“每个人都有过创新梦想,双创园提供了一个场所,可以促进创客们技术交流,让有意思的想法互相碰撞变成实物。”如今,胡晋军团队研发创新的激光再造技术,在双创园的大力支持推广下,已在晋煤集团部分生产矿井、金驹股份公司等设备中应用,并逐渐开拓了兰花集团等外部市场。“我们要成为山西省乃至国内最有名的激光再制造基地,让集团公司成为煤机、煤层气等机械设备再制造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浪潮下,在营造创新发展的自由环境方面,晋煤集团提出“要建设企业内部的科技孵化器和创业孵化园,提供必要的研发、经营场地和共享设施”,双创园于2016年12月26日应运而生。
双创园设有60个工位、50个团队空间、3个交流空间、1个展示大厅和1个办事大厅,不仅提供工商、财务、法律咨询等服务,在工位、水电及宽带网络上给予员工最大程度地减免和优惠,大大节省创新创业者发展初期的成本和费用。
“我们针对创新创业者遇到的资金难题,设立2000万元创新创业资金,与集团产业相近、可能对集团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产品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创新创业项目,可向园区管委会提出投资申请,园区管委会将对各类资金申请进行审批,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晋煤集团副总工程师、技术中心主任付峻青说。
创新有成功也有失败,若没有相应的保障,将会阻却创新的脚步。为此,晋煤集团规定员工可以离岗入驻双创园创新创业,经原单位同意后给予三年创业期,三年内保留劳动关系,并缴纳社会保险金及住房公积金。这项“差别”政策,打消了员工创新的担忧,让他们能全身心投入创新中。
目前,双创园已经收到130家入园申请,其中包括81家个人申请、44家团队申请、5家企业申请和20项招商项目,申请总人数达300余人,项目涵盖装备制造等方面。
如同初生的嫩芽萌发着向上的力量,晋煤集团双创园也在创新潮流中茁壮成长,激发企业创新最强动力。
创新如光 树立“晋煤名片”
距离地面500余米的赵庄煤业5311工作面,在预先铺设好的轨道上,一台中型采煤机紧贴着厚厚的煤层,机组左右两个复合式摇臂,就像两个巨大无比的"神之手",边向煤层深处推动边飞快的切割。一个个煤块翻滚而下,在灯光照射下乌黑的发亮,就像洒落在水中的小星星,欢快的落在快速运转的皮带机上。
这台中型采煤机,名为8G采煤机,是晋煤集团自主创新设计制造的世界唯一的适应厚煤层大中型矿井及资源整合矿井的大采高采煤机。“8G采煤机名字中的G是高的意思,意为大采高、产量高、效率高、效益高、环保效能高、投入产出比高、安全性能高、适应性高。”晋煤集团煤机制造研究分院院长赵旭东说。
短短四个多月时间,8G采煤机累计进尺300多米,累计产量60余万吨,仅以传统采煤机1/3的功率、1/3的造价,就实现了开采6米左右高的工作面,日产煤炭1.8万吨的绝佳成绩。
8G采煤机只是典型代表,从6.2米支架制造到8.2米系列高端液压支架的问世,从短壁采煤机到大采高8G采煤机的试验成功再到无人工作面采煤机的研发,超前支护、全自动湿式喷浆机等51个系列、5000多种创新产品连绵不绝,创新持续推动着晋煤集团煤机产业向“智造”转变。
晋城无烟煤,一直是最优质的化工原料,被称为煤化工行业的“香饽饽”。随着现代新型煤化工气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烟煤的优势地位受到巨大冲击。为开拓无烟煤高效开采和洁净利用的新途径、新领域,晋煤集团与华东理工大学煤气化研究室合作研发日处理1500~1800吨原料煤的多喷嘴分级给氧干粉煤气流床气化技术“晋煤炉”。
“目前,我们基本完成了项目设定的研发任务,已经进入到工程示范阶段。晋煤炉一旦商业化工程示范成功后,将可以打造无烟煤气化新的技术优势,解决晋城矿区大量‘三高煤’(高硫、高灰、高灰熔点)的利用问题,为晋煤集团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解决亿吨产能开辟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晋煤集团煤化工研究院院长原丰贞说。
不仅仅是煤机产业和煤化工产业,晋煤集团煤层气、新兴产业等产业领域创新表现也十分突出,有“地面直接压裂井下钻孔”等煤层气抽采利用技术难题的突破创新,也有新兴产业方面属于尖端前沿的碳燃料电池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
除了一个个自主创新成果,一大批重大科技专项、知识产权专利、行业标准等智力创新成果,也让晋煤集团成为创新引领的受益者和领先者。
2016年,晋煤集团共申报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14项,中标山西科技重大专项三个项目,获得授权专利47项,其中发明专利21项,同时,目前共承担省部级项目15项,山西省重大专项5项;拥有专利909项,其中发明专利127项。
在创新喷薄而出的时候,晋煤集团也清醒地认识到,“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偏弱,产业门类多,技术含量低,同质化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等不足亟待解决。
晋煤集团在今年六届一次职代会中提出要“针对创新能力不强这一制约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突出短板,加大关键技术创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大众创新、全员创效,打造创新型职业化员工队伍,切实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着力增强创新动能,让创新之源泉更加充盈,更加充满活力。
风好正扬帆,晋煤集团将牢牢坚持创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引领,努力“创”出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增长极,谱写晋煤最强音。
|